日本海軍特種攻擊機─晴嵐

(M6A)

晴嵐(愛知)

        1942年,日本海軍為了增強潛艇部隊的戰力,加上飛機的發達,因此決定開發一種小到能夠搭載在潛艇上的攻擊機,以讓正在設計中的伊-400型潛艇搭載用來攻擊巴拿馬運河的船閘使用。1942年6月,該機的計畫交由愛知進行開發,命名為十七式特殊攻擊機,或許是因為在緊急開發的狀況下,1943年11月原型機便宣告完成,並在年底做了試飛,最後在1944年進入量產        

        或許是當初設計的要求,晴嵐和海軍空技廠所開發的彗星,不論在外型、尺寸等都十分接近,甚至同樣都採用了液冷式的愛知"熱田"32型發動機。不過由於晴嵐廢除了彈艙設計,因此晴嵐的散熱器位置比彗星來的後面,主翼採用低單翼設計,跟彗星相同的,晴嵐也採用了層流式主翼、佛拉式襟翼和氣動煞車。機腹中線下方則配有一個可用來掛載850kg魚雷或800kg超重型穿甲彈(就是當年在偷襲珍珠港中一枚就炸掉亞利桑那號那種)的掛架,而主義下方由於省略了起落架的設計,因此機翼結構較彗星強健,又不需搭載副油箱,因此晴嵐的兩個翼下掛架可掛載較具破壞力的250kg炸彈。另外晴嵐必須在潛艇上操作,因此在訓練實在機身下方裝置了兩個可拋棄的大型浮筒,以方便在海面上降落以進行訓練,實戰時則在起飛後就將浮筒拋棄以取得較好的飛行性能,執行完任務後則迫降在海面上,人員由潛艇收容,飛機則直接放棄。不過晴嵐在潛艇中則是將機翼及浮筒和機身分開放置,起飛前才到甲板上組合,雖然僅需要30分鐘,不過由於潛艇需處在浮航狀態,因此危險性較高

        另外晴嵐還衍生出一種教練攻擊機型─南山,由於南山主要用於教練飛行,因此裝有起落架,放棄了機翼掛架。雖然搭載晴嵐用的潛艇母艦和晴嵐本身發展的進度沒有問題,不過由於美軍的進攻腳步實在太快,等到晴嵐具有實戰能力時已經是1945年6月了,在美國的優勢兵力下,單獨讓伊-400型潛艇前往遙遠的巴拿馬運河進行攻擊似乎過於冒險,因此伊-400和伊-401兩件轉而各搭載3架晴嵐對較近的美軍烏爾希環礁錨地進行夜襲,偵查和投擲照明彈的工作則交由伊-13(後來在前往搭載彩雲時被美軍擊沉)和伊-14兩艦上共4架的彩雲艦載偵察機,並預計在1945年8月17日深夜進行攻擊。然而在7月25日第六艦隊便發出電文終止行動,到8月14日日本便宣佈投降了,因此成為賠償艦的伊-400和伊-401在歸途中轉向前往夏威夷珍珠港,上面搭載的晴嵐則海上就處理掉了,晴嵐和南山總共也只製造了28架

翼展 12.27m
11.64m
4.58m
3301kg
發動機 1具愛知"熱田"32型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
(1400hp)
續航力 1190km
最高時速 474km
武裝

機腹中線可掛載850kg魚雷或800kg炸彈的掛架1個

機翼下可掛250kg炸彈的掛架各1個

部分機型後座裝有可拆卸的13mm迴旋式機槍

乘員 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