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上戰鬥機─烈風
(A7M)
烈風
(三菱)在1940年零戰服役後,日本海軍隨即希望三菱能比照零戰的高性能進行下一代艦上戰鬥機的研發計劃,並將新戰機作為零戰的後繼機。海軍最初的代號是"十六試艦上戰鬥機",不過由於當時三菱正在進行局地戰鬥機雷電和零戰的改良計劃,加上預定當作動力源的發動機遲遲無法在技術上做突破,因此一度被宣告放棄。然而在戰爭的初期,零戰優秀的性能幾乎超過世界上所有的戰鬥機,使得三菱信心大增,零戰的後繼機計劃在1942年4月以"十七試艦上戰鬥機"的名稱再度展開研發。然而在隨後,美軍推出了搭載2000匹馬力發動機、重武裝、高速且擁有優秀防彈能力的F6F,使得零戰的地位受到了影響,因此烈風便以2000匹馬力戰鬥機為對手進行研發
烈風還是繼承以往日本戰鬥機的傳統,以低翼面負荷和高格鬥能力為最優先,加上足以對抗美軍戰機的高速度和強大武裝。結果為了使烈風的翼面負荷下降至13kg/㎡,翼面積竟然達到31平方公尺。烈風基本上還是採用零戰的設計,低單翼配置、淚滴型座艙罩等設計都和零戰相同,大型主翼的外緣呈現微微的上反角,加上自動空戰輔助系統、強制冷卻風扇等新裝備的採用,更增加了烈風的空戰能力。烈風原本預定裝備的是附有渦輪增壓器的三菱"Ha-43"型發動機,但是此型發動機卻一直無法順利生產,因此在1943年9月強硬的叫三菱在一號原型機上裝備中島的"譽"11型發動機,結果在1944年4月的試飛中得到了驚人的數據─最高時速560公里、爬升6000公尺竟然要超過10分鐘,海軍不禁懷疑要這種戰鬥機幹嘛?三菱方面則是把責任全推給了發動機,於是海軍不再要求正在建造的6號機必須採用"譽"型發動機。1944年10月,第一架裝備"Ha-43"11型發動機的M2機型終於完成試飛,成功飆出了628公里的超高時速、爬升6000公尺花費6分7秒優秀性能,於是海軍以烈風的型號下令大量生產以汰換老舊的零戰,然而因為盟軍的B-29對日本進行大規模轟炸,烈風的生產線才剛配置完成就慘遭轟炸機摧毀,因此在終戰前烈風11型的量產型僅完成1架
原本烈風除了搭載4挺九九式2號20mm機砲的M2型外,還有裝備20mm機砲6挺、三段式變速渦輪增壓器的A7M3。以及裝備廢氣增壓渦輪、主翼配有30mm機砲4門、機身配有斜上配置30mm機砲2門的超重武裝戰機─烈風改
型號 | 1~5號原型機(M1) | 11型(M2) |
翼展 | 14m | 14m |
長 | 10.16m | 10.98m |
高 | 4.28m | 4.28m |
重 | 3266kg | 3266kg |
發動機 | 1具中島"譽"11型複列星型18缸氣冷發動機(1820hp) | 1具三菱"Ha-43"11型複列星型18缸氣冷發動機(2200hp) |
續航力 | 1516km | 1516km |
實用升限 | 不明 | 10900m |
最高速率 | 628km/h | 628km/h |
武裝 | 兩翼九九式二號20mm機砲各一挺 兩翼13mm機槍各一挺 翼下各可攜帶60kg爆彈1枚 |
兩翼九九式二號20mm機砲各兩挺 翼下各可攜帶60kg爆彈1枚 |
乘員 | 1名 | 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