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
(CRUISER ADMIRAL HIPPER CLASS)
在一次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明定德國不得擁有遠洋海軍和空軍,因此德國海軍僅保留了少數的舊式艦艇。這個情況在納粹黨上台之後開始改觀,德國當時除了已經建造完成的德意志級袖珍戰艦外,更預定開始設計撕毀凡爾賽條約後的外洋水上艦隊,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便是在此需求下建造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在設計時,德國海軍仍將法國海軍列為戰略假想敵,因此希佩爾海軍上將級被設計成必須在火力上能壓倒法國當時最強的重巡阿爾及爾級,同時在速力上必須能夠逃脫敦克爾克級戰艦,並能夠支援大西洋作戰的續航力為基本要求。然而當時倫敦海軍條約仍然具有效力,因此在1934年8月提出的最初設計時,考量到32節的速力和8cm的舷側裝甲防護,新艦的排水量約在10700噸,但是這個設計被德國海軍高層認為在火力和防護上仍有不足而否決了。經過重新的設計,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防空火力和魚雷武裝進行了強化,同時也提高了砲塔和彈藥庫部份的防禦力,排水量也因此暴增到14050噸,因此事實上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早就超過限武條約所規範的排水量,但是德國對外則宣稱該艦的排水量為平10000噸級。在英德海軍條約簽訂後,一號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於1935年7月6日於漢堡的布隆姆&佛斯造船廠起造,一個月後的8月15日,二號艦布呂歇號則在基爾的德意志造船廠起造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在船體設計上仍沿用了自德意志級袖珍戰艦以來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的設計,同樣的採用了平甲板型船體,並使用了大型的司令塔以及含有航海艦橋的支筒型上部結構,艦橋上方以及後桅杆的後方則設有主砲的射擊指揮所 ,艦體防禦則採用類似香霍斯特級的設計,但是由於採用的是單層縱向隔壁的形式,因此對水下防禦的表現事實上比較不理想,而且雖然舷側裝甲帶相當厚實且範圍較廣,但水平防禦較不理想(事實上當時的重巡洋艦水平防禦都是很差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採用的是克魯伯新研製的SK C/34 20.3cm/60連裝主砲,由於採用輕重量高初速的設計理念,加上散佈域不大,中近距離的威力可說是相當的大,這也符合了德國海軍以中近距離砲戰為主的思想;防空火力則是以德國海軍制式採用的SK C/33 10.5cm/65連裝高射砲為主,搭配6座37mm連裝機砲以及8門20mm單裝機砲做為短程防空火力,雷裝則是以艦舯兩舷前後各一座的53.3cm三連裝發射管為主,加上艦艉甲板裝備有機雷布放軌可用來布放艦上搭載的96枚EMC型機雷,煙囪後方則裝備有水上飛機的機庫和彈射器等航空裝備。在動力方面,希佩爾海軍上將及所採用的燃機由於效率比較差,因此必須攜帶大量的燃油,但是在續航力方面則較不理想,特別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布呂歇號所採用的高溫高壓燃機,由於鋼材的強度不足加上過度輕量化,事實上可靠性非常不理想,這也是日後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最大的缺陷
然而在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完工後,在測試中發現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平直型的艦艏在惡劣海象中抗波性不佳,導致甲板上浪過於頻繁,因此在1939年底進行了小規模的改裝,將平直型艦艏換成飛剪型艦艏以增強抗波力,同時在艦橋上方的射擊指揮裝置上加裝了對水上搜索用的FuMO22型雷達,煙囪上方則加裝了整流罩避免排煙逆流,並增加了650噸的燃油搭載能力使得續航力提高 ,勉強達到了一般重巡的水準;而當時布呂歇號由於還尚未完工(但已下水),因此布呂歇號的改裝工程事實上是在完工前一併進行的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改裝完成後,首先進行了慣熟航海訓練,之後於1940年4月8日和姊妹艦布呂歇號一同參加了代號"威瑟堡行動"(Operation Weserübung)的對北歐方面作戰,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率領四艘驅逐艦編入第二戰鬥群,並共搭載1500名登陸部隊前往特朗赫姆(Trondheim);布呂歇號則與袖珍戰艦魯佐號(Lützow)、輕巡洋艦恩登號(Emden)、三艘大型魚雷艇以及八艘掃雷艇編入第五戰鬥群,搭載2000名登陸部隊前往攻克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隔天,第二戰鬥群中的兩艘驅逐艦伯瑞德•馮•阿寧號(Bernd von Arnim,Z11,屬於34A式級驅逐艦)以及漢斯•呂德門號(Hans Lüdemann,Z18,屬於36式級驅逐艦)被英國海軍驅逐艦螢火蟲號(Glowworm,H92,屬於G級驅逐艦)發現,由於當時德軍驅逐艦上裝載了登陸部隊以及補給品,因此兩艦打出"我們是挪威驅逐艦"的信號後便轉向逃離,而由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螢火蟲號交手,其中螢火蟲號對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射擊的10枚魚雷皆未命中,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則利用艦上的火砲造成了螢火蟲號的嚴重損傷,螢火蟲號在重創後以艦身衝撞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造成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右舷船舯中度受損,螢火蟲號隨後沉沒,而第二戰鬥群也成功的達成了登陸作戰
相較之下布呂歇號所屬的第五戰鬥群就較為不幸,該艦隊首先在4月8日傍晚被挪威武裝漁船Pol III發現,雖然第五戰鬥群在之後成功的擄獲該艇,但形跡已經被發現。翌日,第五戰鬥群準備進入奧斯陸峽灣時,遭到峽灣入口處的奧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兇猛還擊,該要塞配備的舊式德國克魯伯製28cm岸防砲的兩枚命中彈打中艦橋前方的射擊指揮裝置和彈射器,造成布呂歇號艦舯瞬間陷入火海,隨後擊中的15.2cm砲則造成布呂歇號的舵機失效,使布呂歇號的舵卡在右舵。由於當時已在德魯巴克海峽(Drobak)中,布呂歇號的艦長海因里希•渥德格上校(Heinrich Woldag)為了避免撞船,因此下令右舷停俥、左舷倒俥以掉頭離開,然而因此卻使得布呂歇號一路漂流到島上的奧製45cm白頭鳥式魚雷發射管陣地附近,雖然當時這些魚雷裝備已經有四十年以上的歷史,不過仍然順利的以兩枚魚雷擊中了布呂歇號的左舷水線下方,這使得布呂歇號大量進水,最後翻覆沉沒;而同時袖珍戰艦魯佐號也遭到岸砲的攻擊,一枚15.2cm砲彈擊中魯佐號的前部主砲塔,並使得中央的一門砲嚴重受損,因此魯佐號掉頭離開並以後部主砲繼續還擊,但並未擊中任何目標。時至今日,布呂歇號翻覆的艦體仍然靜靜的躺在挪威的奧斯陸峽灣,而打撈上來的兩具主錨則分別放置於鄰近的德魯巴克市(Drobak,挪威的聖誕老人村也在該市)以及奧斯陸的港口邊,而當時奧斯卡伯格要塞的指揮官艾克森上校(Birger Kristian Eriksen)則因為戰功,加上德軍的誤判,使得挪威的王室以及政府高層得以逃離奧斯陸(另外還帶著挪威中央銀行中大量的黃金),並在兩個月後於英國成立流亡政府,直到現在艾克森上校仍被挪威人視為國民英雄
在威瑟堡行動後,由於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受到不輕的損壞,因此於1940年10月回到了基爾進行整修,並在上部結構前後的兩座測距儀塔上加裝了對海搜索用的FuMO27雷達,之後雖然有兩度預定要前往大西洋進行通商破壞戰,但因為輪機故障和火災而取消,並分別回到基爾和漢堡進行修復,直到1940年的12月才完成了修復的工程。完成修復工程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前往法國的普雷斯特港,並隨後襲擊了由英國要前往中東的WS-5A船團,在該戰役中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成功的重創了護衛的英國重巡貝維克號(HMS Berwick,屬於肯特級),由於英國軍艦的拼死抵抗以及發生燃油不足和輪機故障等問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只得回航普雷斯特(途中遭遇並擊沉了英國運輸船朱木拿號(Jumna))。經過短暫的修復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於1941年2月從普雷斯特出發前往北大西洋伺機獵殺往來加拿大及英國間的運輸船團,不過由於運氣不佳並沒有遭遇到任何運輸船,因此改向西非方面進行通商破壞戰。1941年2月12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遭遇了英國的SLS-64運輸船團,在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優勢火力下,由於缺乏護衛武力,SLS-64船團共19艘的運輸船中被擊沉了7艘,然而由於運輸艦分散逃跑的戰術奏效,加上又遭逢惡劣天候和燃油不足等問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只得再度回航普雷斯特,但在停泊普雷斯特的期間,可能是得到較為熟黯高溫高壓鍋爐的法國在技術方面的支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輪機狀況明顯好上許多
在普雷斯特補給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通過丹麥海峽回到了德國的基爾港,然而期間由於發生戰艦俾斯麥號追擊戰,希特勒本人下令德國海軍的大型見不得隨意進出大西洋,這使得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長期停泊在基爾,直到一年後的1942年3月,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才改進駐挪威以應對英國對挪威方面的作戰 ,在這期間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加裝了FuMB4"SAMOS"逆向電波探測儀,以改善電戰系統。1942年12月30日,JW-51B援俄船團被德國海軍潛艇U354發現並隨即將此一消息回報海軍總部,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在得知消息後,決定違背希特勒的意思派遣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呂佐號,以及六艘驅逐艦前往攻擊JW-51B船團,並以彩虹作戰(Unternehmen Regenbogen)作為代號。12月31日上午,英國驅逐艦首先發現來襲的德軍艦隊,立刻開始施放煙幕並且開始迎敵,隨後德軍也發現該JW-51船團,巴倫支海海戰就此揭開序幕。在該戰役中,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首先和護衛的驅逐艦安斯羅號(HMS Onslow,屬於O級驅逐艦)交火,安斯羅號遭到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主砲命中嚴重受損,其中一枚命中艦橋的砲彈更導致艦橋人員損失慘重,安斯羅號只好在友軍的掩護下先行退出戰場。隨後由於英艦的煙霧奏效及海上降雪轉劇,德軍一時搜尋不到JW-51船團;但在降雪減弱後,當時正在擔任船團支援任務的阿蓋特號(HMS Achates,屬於A級驅逐艦)被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發現,阿蓋特號隨即遭到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砲火攻擊,造成阿蓋特號嚴重受損,並在兩個小時後沉沒。 就在此時兩艘英國大型輕巡洋艦雪菲爾德號(HMS Sheffield,屬於南安普頓級)以及牙買加號(HMS Jamaica,屬於殖民地級中的斐濟型)趕來支援,並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交火,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遭到6吋砲擊中輕度受損而退出戰場。然而德國驅逐艦弗里德利希•埃科爾特號(Friedrich Eckholdt,Z16,屬於1934式級)和里察•貝茨恩號(Richard Beitzen,Z4,屬於1934式級)卻誤認這兩艘英國巡洋艦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呂佐號,因而遭到兩艦的攻擊;其中弗里德利希•埃柯爾特號遭到雪菲爾德號的擊中砲火重創而沉沒,里察•貝茨恩號則躲過了牙買加號的攻擊僅僅受了輕傷。之後呂佐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一度向英軍巡洋艦發動夾擊,不過一陣激烈的砲戰後德艦反而被逼退,巴倫支海海戰就以德軍未擊沉任何一艘運輸船的情況下結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回到威廉港(Wilhelmshaven)並在該地退役 改擔任練習艦的任務,之後就停泊於哥騰哈芬(Gotenhafen,今日波蘭的格丁尼亞(Gdynia)),同時進行對空火力的大幅強化,除了將二號及三號主砲塔上的20mm單裝機槍換裝成四連裝的形式,並將37mm連裝機槍減少兩座並加裝上了20門40mm機槍,20mm機槍也因為大量的四連裝化以及新增加,數量也有飛躍性的成長;另外在前牆樓上方加裝了對空搜索用的FuMO81雷達、後桅杆上則加裝了FuMO25型對空搜索雷達,由於在巴倫支海戰中受到的傷害,導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爐艙受損,使得該艦的航速僅只能到達28節。由於巴倫支海海戰中德國水面艦隊的戰果實在太差,後來導致了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的下台
在這之後由於東線戰事告急,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從哥騰哈芬回到了德國境內的基爾港,並在當地進行塢修。1945年5月2號,盟軍空襲基爾港,當時停泊在船塢邊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炸彈擊中重創著底,並且以這樣悲慘的狀況迎接終戰的到來。戰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重新浮揚起來,並於1948年解體
而德國海軍在簽訂英德海軍條約後,又在1935年度追加了一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建造計畫,不過原訂1936年度的兩艘輕巡洋艦建造計畫則因為德國海軍得到蘇聯海軍正在建造基洛夫級 重巡洋艦的情報,因而將這兩艘輕巡洋艦改為重巡的建造案,這便是後三艘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不過由於後三艘在設計時,就已經針對防禦和續航力作了一些修正,因此後三艘可以視為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改良型,也有人獨立出來稱為尤金親王級。後三艘的改良型主要是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防雷船腹加大 並延長艦身,以求得更大的燃油搭載量並強化水下防禦,另外在上部結構也做了小規模的修改並在司令塔上方裝設有大型的射擊指揮裝置(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僅裝備光學測距儀 ,而且尤金親王號完工時便已經在前後部的測距儀塔上裝有FuMO27對海搜索雷達),彈射器和機庫的方向則反向配置並在煙囪上面加裝了整流罩,這在辨識上也是明顯的特點,艦艏的部分則在建造中便改裝成飛剪型,並不像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有平直艦艏的時期。另外有鑒於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燃機的高故障率,改良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 中的尤金親王號後來調降了使用的蒸汽壓力,以提高燃機的可靠性 ;後兩艘的塞德利次號和呂佐號則將鍋爐數量減少為9座,並將每個爐艙內的鍋爐數量從4座改為3座,另外在蒸汽壓力方面也做了降低,使得燃機出力略為降低,續航力也因此略為提高了些
改良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首艦尤金親王號於1936年4月23日於基爾的克魯伯造船廠起造,在完工前尤金親王號曾經挨了英國戰機的炸彈,不過由於受損輕微並沒有延誤到工程進度,仍在1940年8月1日完工成軍。經過短暫的訓練航行任務後,1941年5月18日尤金親王號伴隨著新建造的戰艦俾斯麥號從哥騰哈芬啟航前往北大西洋進行通商破壞戰,德國海軍對該次行動給了萊茵演習(Operation Rheinübung)的代號。兩艦在出發後,採用德國海軍通商破壞艦慣用的航路,先經過丹麥海峽進入北海,然後繞過冰島及英倫三島後進入北大西洋,然而就在丹麥海峽附近兩艦被瑞典巡洋艦哥特蘭號(Gotland)所發現,英國海軍聞訊後即刻對該方面進行空中偵察,最後兩架噴火式戰機發現了正在挪威整補的德軍艦隊,於是英國海軍立刻調派胡德號戰鬥巡洋艦以及新完工的威爾斯王子號戰艦進行攔截。在當時,胡德號是俾斯麥號完工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速度最快的主力艦,在戰間期擔任了多次訪問艦隊的任務,就某各角度來說是足以代表英國強大海軍的主力艦;而新完工的威爾斯王子號則是英國海軍的最新科技結晶,除了具備相當快的航速外,還一改以往英國軍艦攻擊力至上的設計,特別強調了防禦和損管,而且雖然僅搭載35.6cm砲,但是由於配置數量多且設計較新,火力仍十分驚人 。1941年5月24日清晨,德英雙方在丹麥海峽都發現了對方,丹麥海峽海戰正式爆發;5點52分,兩艘英國戰艦向德軍的先頭艦發動了第一輪的砲擊,因為英軍認定先頭艦應該就是俾斯麥號,然而俾斯麥號因為其搜索雷達發生故障,所以事實上當時的先頭艦是尤金親王號,這項誤認雖然住要原因是因為德國大型水面艦極度相似的外觀所致,然而這卻帶給英軍致命的失誤,畢竟處身於丹麥海峽中的英國戰艦在運動上較為不利,只能以前部火力迎擊,相較之下德艦卻可以發揚全數舷側火力,此時突然的變更目標導致的混亂加上必須重新爭取有利接戰位置,使得英艦的火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俾斯麥號第三次的齊射中,一枚砲彈擊中胡德號中部的高射砲甲板,導致胡德號艦上嚴重起火;而六點整時俾斯麥號致命的第五輪齊射中,一枚砲彈直接貫穿了胡德號後部上甲板在艦內爆炸,並且引爆了胡德號的後部主砲彈藥庫,嚴重的爆炸中胡德號當場被炸成了兩截,隨後德艦把目標轉向威爾斯王子號,並導致該艦健身受到重創,艦橋也被一發砲彈命中嚴重受創,只能快速撤離戰場。不過在該戰役中威爾斯王子號的砲擊也命中了俾斯麥號,除了摧毀了艦上一具彈射器外,更使俾斯麥號的燃油艙破裂,造成1000噸燃油外洩並使海水污染了燃油,因此必須轉向普雷斯特進行修復,雖然在當時並無太大影響,不過後來卻造成決定性的一擊,因為這使得俾斯麥號落入了英軍的包圍網,最後遭到擊沉。而尤金親王號在丹麥海峽戰役中未受到損傷,因此在與加油船思比恩號(Spichern)會合補給後仍繼續進行大西洋方面的通商破壞戰,直到後來燃機發生故障,於6月1日回到普雷斯特進行修復。在修復期間,尤金親王號在1941年7月2日遭到英國皇家空軍空襲,一枚炸彈擊中艦橋左舷甲板,造成了輕微的損傷並殺死了60名船員
在俾斯麥號沉沒後,希特勒下令所有的大型水面見不得任意進出大西洋,因此修復後的尤金親王號便一直待在普雷斯特 ,並加裝了FuMB4"SAMOS"逆向電波探測儀,第二及第三號主砲塔上方及艦橋部份則加裝了20mm四連裝機槍。1942年初,為了防範盟軍進攻挪威並且對援俄船團施加壓力,希特勒與雷德爾討論後決定將原本駐守在普雷斯特的香霍斯特號、格內森瑙號和尤金親王號一同調回挪威,並訂定為瑟布魯斯作戰(Operation Cerberus)。當時德國海軍的計劃路線有三條,一是德國通商破壞艦常利用的經冰島和丹麥海峽路線,由於離英國本土較遠因此安全性最高,但是較長的航行距離勢必對補給非常吃重;第二則是通過冰島和英國間的海域,但是由於和英國本土艦隊的根據地斯卡帕佛洛相去不遠,遭到英國艦隊攔截的機率很高;第三則是穿越英國和歐陸間的多佛海峽,雖然此地淺灘和雷區眾多,加上容易被偵測及空中威脅度大,但是航行距離最近。而當時的德果海軍司令雷德爾比較贊成第一個方案,而希特勒本人則支持較冒險的第三個方案,在希特勒以"如果不由海峽通過便將三艦全部退役當岸防砲"的威脅下,正式的採用第三個方案 。由於第三方案的風險很高,所以必須要各個單位做出密切的配合,這包括了空軍的空中護衛和路上必須對英國的雷達進行干擾,海軍方面也必須成功擾亂英軍的判斷才能使得艦隊不被截擊,為此德國海軍首先在普雷斯特方面故佈疑陣使得盟軍無法判定德軍艦隊的目的地,並且調動鐵必制號使得英國本土艦隊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斯卡帕佛洛,並且大膽的預定在日間通過多佛海峽以躲避英軍擅長的夜間轟炸。在一切布陣完後,德國艦隊的官兵進行了一連串的訓練,並且將艦上的偵察機全數移走以避免被擊中時造成的火災,大量的小型艦艇和掃雷艇也對普雷斯特到東普魯士一帶的海域進行了掃雷以及淺水區的標定任務。1942年2月11日夜間,德國艦隊從普雷斯特拔錨出海,由於德軍的夜間戰鬥機攔劫以及機件故障,英國擔任多佛海峽預警的哈德森式海洋巡邏機並沒有偵測到該艦隊,一直到接近中午時才被兩架皇家空軍進行巡邏的噴火式戰鬥機發現,這時德艦正發揮高速力全速的衝過海峽,此時一個中隊的劍魚式攻擊機在沒有戰鬥機護衛的情況下對德國艦隊發動捨命的攻擊(勉強趕到的10架的噴火式被Bf-109給纏住,另外則有部分Fw-190對建於是發動攔截),但卻沒有命中,六架魚雷機也全被德艦擊落(該戰役中6架魚雷機的成員中僅只有3人生還,但是由於大無畏的進攻精神,該中隊指揮官艾蒙德中校(Eugene Esmonde)死後獲頒英軍的最高榮譽 ─ 維多利亞勳章)。之後雖然英軍也派出了魚雷艇和一些舊式的驅逐艦,然而都沒有對德艦造成傷害,其中驅逐艦伍斯特號(HMS Worcester,屬於W級驅逐艦)還被格內森瑙號重創。不過香霍斯特號和格內森瑙號卻分別觸雷受損,所幸已經進入德軍控制的海域,因此受損較重的香霍斯特號被拖曳回航,格內森瑙號由於測深儀及聲納受損改由尤金親王號領頭回到了德國,這也是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在二戰中取得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之後尤金親王號經過短暫的整補後進駐挪威,不過隨後在2月23日尤金親王號在挪威海域被英國潛艦三叉戟號(HMS Trident)的魚雷攻擊,艦艉嚴重受創,勉強靠著應急舵回到了特隆赫姆,由於艦艉受損的太過嚴重必須更換,因此尤金親王號回到基爾港進行塢修,直到5月16日才出塢;出塢後尤金親王號多次想要回到挪威,不過都受到英艦的攔截,因此便一直長時間的滯留德國本土,僅進行一些訓練任務
1944年,尤金親王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相同的對防空火力進行了強化,除了卸下四座37mm連裝機槍並加裝18門火力更兇猛的40mm單裝機槍外,單裝以及四連裝的20mm機槍也大幅追加到共32門,後桅杆上也追加了FuMO25行對空搜索雷達。經過改裝後,尤金親王號改為練習艦,並在波羅的海沿岸進行火力支援的任務。1944年10月11日起,尤金親王號對梅梅爾(Memel)一帶的德軍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在10月15日執行完任務返航時,由於波羅的海的濃霧,尤金親王號在海拉(Hela)北方海域攔腰撞上當時停止的輕巡洋艦萊比錫號(Leipzig,屬於萊比錫級),由於衝撞力道過大,兩艦足足花了14小時才分開。在這次事件中尤金親王號的艦艏前部遭到重創,錨鍊甲板完全損毀;萊比錫號則險些被尤金親王號從船舯撞斷,嚴重損毀導致該艦後來僅只能夠當做浮動砲台的任務而無法進行戰鬥航海了。在歌騰哈芬進行緊急修復後,尤金親王浩繼續擔任起火力支援以及載運德國人員撤退的運輸任務,之後於1945年4月20日底達哥本哈根,由於燃油的不足,尤金親王號就這樣一直流在哥本哈根直到戰爭結束,附帶一提的是在戰爭結束時,尤金親王號也是唯一具備行動能力的德國大型水面艦
在戰爭結束後,尤金親王號前往威廉港進行塢修,這項修復工程直到1945年12月才結束,之後的1946年1月5日,船況較佳的尤金親王號被劃為賠償艦轉交給美國海軍,並且轉向美國本土。在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後,尤金親王號的聲納系統被拆下,並且安裝在飛魚號潛艇(USS Flying Fish,SS229,屬於小鯊魚級(Gato,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一種小型鯊魚)潛艇)上進行測試。在這之後,尤金親王號參加了代號"十字路"(Operation Crossroads)的原子彈試爆任務,以確認原子彈隊水面艦隊的影響,一同參加的還有曾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的長門,以及在美國海軍中有"老沙拉"暱稱的沙拉扥加號。整個"十字路"行動主要分為兩個部份,分別是在1946年7月1日進行代號"阿布"(Able)的空炸試爆以及於1946年7月25日代號"貝克"(Baker)的水下試爆,在兩次試爆後,尤金親王號並未沉沒,然而因為嚴重的輻射污染,美國海軍決定於1946年9月將其拖往馬紹爾群島中的瓜加林環礁,然而在1946年12月21日,尤金親王號於意外中觸礁導致艦艉破裂大量進水,雖然經過搶救仍於隔天翻覆沉沒。直到1978年才將其左舷螺槳打撈起來,並轉交給位於基爾鄰近的萊博市的萊博海軍博物館(Laboe Naval Memorial)展示;而至今尤金親王號仍然躺在於瓜加林環礁內,該地目前已經可以開放潛水,使得尤金親王號也成為馬紹爾群島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
相較於尤金親王號的多彩多姿,最後還冠上了德軍第一幸運艦的封號,後面兩艘改良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可就沒有這麼好運了。首先四號建塞德利次號於1939年1月19日於不萊梅的德意志造船廠下水,蘇聯曾一度表明希望和它的姐妹艦呂佐號一起購買但遭到德國的拒絕,之後由於德國海軍的重心轉向潛艇,塞德利次號的建造進度因未優先度的降低變的十分緩慢。1942年德國曾經一度想要將當時完成度已達90%的塞德利次號改裝成小型空母,但是後來因為資材及技術的缺乏,德國決定在1943年1月停止塞德利次號的建造工程,並將其曳航至哥尼斯堡(Königsberg,今天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位於波蘭及立陶宛的交界處,為俄羅斯海外的不凍港),不過後來由於戰局的惡化,1945年4月10日德軍在撤退前將哥尼斯堡港內的塞德利次號自沉做為阻塞船。在戰後的1946年,蘇聯將自沉於港內的塞德利次號浮揚起來,並重新給了波爾塔瓦號(Poltava)的艦名,之後於1950年代除籍後下落不明(極可能被拆解利用了)
該級最後一艘的呂佐號於1939年1月7日於不萊梅的德意志造船廠下水後,由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呂佐號在1940年11月2日以未成艦的方式被賣給蘇聯做為對蘇聯的軍事援助之一,之後隨即被曳航前往列寧格勒在德國技師的指導下繼續剩下的工程,並改名彼得保羅夫斯克號(Petropavlovsk,勘察加州的首府及大港),原名則由袖珍戰艦德意志號繼承。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侵俄戰爭時,當時彼得保羅夫斯克號的完成度為70%,勉強具備戰鬥航海的能力,因此隨即被當成浮動砲台投入了列寧格勒包圍戰,不過在1941年9月17日慘遭德軍砲火擊沉。之後於1942年9月10日,彼得保羅夫斯克號又重新被打撈起來修復,並且恢復了三門主砲的機能,之後便投入了1944年1月蘇軍的列寧格勒突圍戰,後來於1944年9月改名為塔林號(Tallinn,愛沙尼亞的首都),仍然擔任火力支援的角色直到戰爭結束。塔林號在1953年3月11日改為練習艦,並改名第聶伯號(Dniapro,白俄羅斯及烏克蘭境內的大河),之後又於1956年12月改為宿舍艦,並將名稱改為PKZ-112,武裝也全數拆除。但在一年半後的1958年4月,PKZ-112便正式除役拆解
標準型(1940年•春) | 改良型(新造時) | |
尺寸 | 全長205.9m、全幅21.3m | 全長205.9m、全幅21.3m |
排水量 |
14050噸 |
16974噸 |
航速/續航力 | 32.5節;6800海浬/19節 | 32.5節;7200海浬/19節 |
動力 |
瓦格納高溫高壓鼓式水管鍋爐12座 布隆姆&佛斯蒸汽渦輪機3座(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德意志機械蒸汽渦輪機3座(布呂歇號) 136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瓦格納高溫高壓鼓式水管鍋爐12座(尤金親王號) 瓦格納高溫高壓鼓式水管鍋爐9座(塞德利次號、呂佐號) 布隆姆&佛斯蒸汽渦輪機3座 136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武裝 |
20.3cm/60連裝砲4座 10.5cm/65連裝高射砲6座 37mm連裝機槍6座 20mm單裝機槍 53.3cm三連裝魚雷發射管4座 |
20.3cm/60連裝砲4座 10.5cm/65連裝高射砲6座 37mm連裝機槍6座 20mm單裝機槍 53.3cm三連裝魚雷發射管4座 |
搭載機 | 3架Ar.196水上偵察機 | 3架Ar.196水上偵察機 |
同型艦 |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Hipper) 布呂歇號(Blucher) |
尤金親王號(Prinz Eugen) *塞德利次號(Seydlifz) *呂佐號(Luetz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