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163彗星式
(Komet)
Me-163
(梅塞希密特)李比希(Alex Lippisch)博士從1920年代起便開始致力於無平尾三角翼機的研究。無平尾三角翼機先天氣動造型就非常的不穩定,不過在減低風組和機身重量上很有幫助,加上機翼和機身的結構堅實,對於戰機的高速性能很有幫助幾乎。不過由於當時作為主要動力的火箭發動機遇到了技術性方面的問題,導致許多同期的先導機型嚴重的失事,爆炸事件更時有所聞,直到1936年華特(Hellmuth Walter)成功開發出適合戰機使用的輕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才使得這些火箭機有發展的機會。1938年3月,德國滑翔飛行實驗所根據李比希博士的研究,製造了一架無動力的DFS-194實驗機,並多次利用轟炸機拖曳飛行,隨後在1939年李比希博士轉往梅賽希密特公司,整個DFS-194計畫也轉由梅賽希密特接手。不過在一切都穩定發展時,設計上極為接近的He-176首先搭載華特RL203火箭發動機做第一次的動力試飛,結果整體下來性能並不理想,原本預定的速度和爬升力都沒有展現出來,因此德國空軍對火箭機失去信心,導致火箭機的發展受創。然而李比希博士在推出DFS-194的動力實驗機後,隨即展現出超越傳統戰機的優異爬昇能力和550km的高時速,才使德軍重新恢復對火箭機的興趣。1941年春天,梅賽希密特向德國空軍提出高速火箭攔截機的計畫,由於之前的表現,德國空軍很快的批准了Me-163的發展計畫,由於各方面十分配合,梅賽希密特在1941年8月就完成了Me-163 V1的首次試飛,在同年10月2日更一舉創下了1004km的超高時速紀錄。並在1944年戰鬥機型的B型機正式進入部隊服役
Me-163由於機身重量輕,整體的運動性能相當不錯,機上的電力系統則由機首的小型風力發電機供應。不過由於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身為動力來源的T液(高濃度過氧化氫溶液)和C液(聯氨溶液)由於燃燒性高、活性大,極為容易因為搖晃、震動等原因激化T液活性而爆炸,加上火箭發動機本身燃燒快、推力大而且燃燒狀況不穩定,空中發動機熄火或在著陸時機內未燒盡燃料爆炸的事件時有所聞。而當初為了減重所採用的伸縮式滑蹺起落架也造成落地時的危險性,在著陸時墜毀的事故發生頻繁,而起飛用的拋棄式滑車也因為時常無法對正風向而導致起飛失敗墜毀。
另外Me-163本身的速度太快,敵機極高的相差時速導致涉及時機往往只有數秒,根本無法有效的擊落敵機,加上燃燒速度極快的火箭發動機,Me-163的滯空時間僅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火箭燃料更在8分鐘之內就完全的耗盡,使得Me-163不但不能得到優良的戰果,反而承受著極高的戰損率基於上述的缺點,於是梅塞希密特公司將重新對Me-163進行設計,並稱其為C型機。機身結構比原本的B型稍稍的加大,以容納更多新裝備的空間。為了增加飛安率,C型機換裝了前三點式的輪式起落架,並且裝備了供巡航使用的小型燃燒室(推力約300kg),性能因此大大的提升。最後由於梅賽希密特本身新機的研發案太多,因此C型機改交由容克斯負責研發時,還更換了氣泡型艙罩、同時命名為Me-263。並計劃在BMW-708氮酸火箭引擎完成後,立即上生產線以供前線使用。然而由於資材短缺,加上BMW-708氮酸火箭引擎在技術上遭遇了許多問題,推力始終無法達到該有的預算值,小型的巡航燃燒室也發生了過熱的問題,因此在德國投降前,Me-263並沒有做過任何一次的動力飛行,僅有唯一的一架原型機在沒有搭載華特HWK109-509發動機的狀況下,在1944年8月做過一次無動力滑翔,之後容克斯的工廠就被蘇軍佔領,Me-263也一起落入了前蘇聯手中。Me-163一共生產了370架左右,不過戰果很差,加上事故頻傳,成為德國空軍服役狀況最慘烈的實戰機種
型號 |
Me-163 B-1 |
Me-263 |
翼展 |
9.3m |
9.5m |
高 |
2.74m |
2.7m |
重 |
1905kg |
2105kg |
發動機 |
1具華特HWK509 A-2型雙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1700kg推力) |
1具華特HWK109-509 C-4型雙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1700hp) |
最高時速 |
960km |
1000km |
爬升率 | 5000m/分 | 不明 |
實用昇限 | 16500m | 不明 |
續航力 |
100km以下 |
1小時左右 |
武裝 |
兩翼翼根MK108 30mm機砲 各1門 |
兩翼翼根MK108 30mm機砲各1門 |
乘員 |
1名 |
1名 |
Me-163火箭燃燒時間約為8分鐘,因此到達攔截升限後火箭燃燒時間僅餘2.5分鐘。在相同狀況下Me-263能夠使用動力飛行15分鐘,滯空時間長達1小時。Me-263的主燃燒室能提供1700kg的推力,而巡航燃燒室只有300kg的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