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式
(Typhoon)

颱風式(霍克)

        颱風式是由颶風式的原設計師雪德尼•康姆(Sydney•Camm)所設計,當初代號為F.18/37,原本預定擔任颶風式的後繼機種,英國空軍希望颱風式在火力和飛行性能等各項重要數據上能夠比颶風式高出20%,這勢必得使用上大馬力的發動機。不過在1937年當時,當時能夠用的大馬力發動機只有勞斯萊斯的兀鷹(Vulture)發動機和那比爾的軍刀(Saber)發動機兩種。兀鷹發動機式勞斯萊斯將兩具V型12缸的茶隼發動機共用同一個減速齒輪箱,而成為X型24缸的2000匹級發動機;而軍刀發動機則是將兩組雙排直列12缸發動機共同驅動同一組變速齒輪箱成為H型24缸發動機以達成大輸出的目標,不過由於兩種發動機結構相當複雜,因此動力輸出不穩定,特別是增壓器輸出不足,高空性能不理想,而後來性能較好的勞斯萊斯勾喙獸(Griffon)或是布里斯托人馬座(Centaurus)發動機則尚未設計。雖然設計小組比較中意軍刀發動機並採用12挺7.7mm機槍的方案,不過英國空軍則建議分別測試兩具發動機。在測試途中,剛開始裝配兀鷹發動機的機型試飛頗為成功,甚至英國空軍已經下單購買1000架,不過在高速測試時發現射在機腹的冷卻器進氣口產生了嚴重的發散效應,甚至有危害到戰機結構的危險因此宣告放棄,轉而開始研究軍刀發動機的構型。不過原設計的構型只有生產了一架供測試的Mk.IA型,其餘的則轉而生產火力較強的Mk.IB型

        但是颱風式多災多難的命運不僅如此,首先是英倫空戰使得颱風式的測試進度大為落後,接下來由於颱風式的主翼偏向前方,螺旋槳強大的氣流把颱風式做高速測試的原型機差點從翼根撕裂掉,所幸飛行員靠技術克服才沒有造成空難,不過颱風式的翼根蒙皮也被斯開了,加上起飛時軍刀發動機的扭力很強,稍有不慎可能會失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颱風式的翼根被不斷的加粗以確保強度,同時也把散熱器移到了機首下方避免產生發散效應

        經過修改的颱風式在1941年開始由格洛斯特和霍克公司的生產線進行生產,並在9月時編給駐守在達克斯福(Duxford)基地的第56和第609中隊使用。不過由於發動機性能極不穩定,導致爬升力和高空性能表現不佳,加上在高速俯衝時發現平尾對操控反應遲鈍,多架戰機在俯衝時墜毀,因此這批颱風是僅能用慘烈來形容,甚至英軍內部還出現要求該機終止服役的聲音。不過在實戰中也發現颱風式雖然在爬升力和高空性能表現不理想,不過颱風式的低空運動能力相當優秀。在經過一連串對機身的修改後,颱風式的戰力在1942年底開始顯現出來,不僅對低空來襲的德軍戰機,特別是Fw-190產生了很大的威脅,也開始對法國北部的德軍地面單位做一些戰術上的攻擊

        在轉任對地攻擊任務後,飛行員發現颱風式相當適合進行這類的任務,這是因為颱風式的發動機馬力大,低空速度快而且籌載量高,加上颱風式低空運動性極佳、機身結構也較為結實,對地攻擊時相當得心應手,因此和美軍的P-47相同經常對德軍的地面單位進行掃蕩任務。在加裝了英國製的60磅火箭彈後,颱風式的對地火力更加強大,更創下在法來茲(Falaise)缺口一次擊毀175輛坦克的優異紀錄在諾曼地登陸時共有26個操作颱風式的中隊參戰,在密接對地支援攻擊上扮演了相當吃重的角色,就連德軍的裝甲王牌魏特曼也是在虎式戰車上遭到颱風式的空襲身亡。不過由於颱風式的機頭粗短,在遠距離時時常被誤認成德軍的Fw-190,參戰早期層發生過誤擊事件,因此在諾曼地登陸時所有的颱風式都塗上由黑白條紋相間的D日識別塗裝,以免發生誤擊事件

        颱風式除了量產的戰鬥轟炸機型F.IB外,還有兩種衍生型。一為F.R.IB的偵查機型,另外一個則是加裝有AI雷達用來攔截夜間低空凸入敵機的夜間戰鬥機型N.F.IB颱風式一共生產了3330架,其中3315架為格洛斯特公司製造,而除了早期的300架颱風式先期生產型外,全都改使用滑軌式的氣泡式座艙罩取代原本的重框架座艙罩(重框架座艙罩在座艙左右各有一扇車用型艙門)

型號

Mk.IA

Mk.IB

翼展

12.67m

12.67m

9.73m

9.73m

4.66m

4.66m

3992kg

3992kg

發動機

1具那比爾軍刀1型液冷H型24缸發動機(2100hp)

1具那比爾軍刀2型液冷H型24缸發動機(2180hp)

最高速率

664km

664km

爬升率 4570m/5分50秒 4570m/5分50秒
實用升限 10730m 10730m

續航力

1557km

1557km

武裝

兩翼白朗寧7.7mm機槍各6挺

翼下227kg炸彈或副油箱用掛架各1個

兩翼希斯潘諾20mm機砲各2門

翼下227kg炸彈或副油箱用掛架各1個,並可另外掛載4枚各60磅火箭

乘員

1名 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