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約時期

    在1935年第二次倫敦限武會議破局後,首先是和英國簽訂海軍協定的德國首先投入到主力艦的建造中,接下來日本和義大利也先後投入了新型戰艦的建造,美國、法國和英國則分別引用伸縮條款建造新型的35000噸級戰艦,限武條約可以說是形同虛設,另外新的後起之輩蘇聯海軍則在外國的幫助下開始建造新的艦艇。儘管這時空母的和艦載機的運用和發展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了,可是各國海軍仍然醉心於建造各種主力艦,直到二戰中多次的慘痛經驗證明這個錯誤為止,即便如此 各國累積了10年之久的能量一次爆發出來還是相當可觀的,此時可以說是大艦巨砲時代最後一抹燦爛的夕陽餘暉

快速連結 美國海軍 英國海軍 法國海軍 德國海軍 日本海軍 蘇聯海軍


美國海軍部分

蒙大拿級(Montana)戰艦

    早在1938年,美國海軍就已經開始對下一代戰艦進行相關的討論,最後得到的決定式同時建造兩種不同的戰艦,一種是擁有高速和相當火力的高速戰艦,另一種則是擁有更加防護力和火力的中速戰艦,前者所針對的目標主要就是日本海軍的金剛級高速戰艦,成果便是愛荷華級;後者則針對的是日本海軍傳言中建造的新型戰艦,成果則是蒙大拿級。由於當時美國引用第二次倫敦海軍會議的伸縮條款,一開始就將排水量設定在45000噸級,而在主砲方面則有40.6cm/50以及更新式的40.6cm/65和45.7/45三種作為選擇,但是由於40.6cm/65的砲身壽命過短,加上要在45000噸的艦身上搭載45.7cm/45主砲過於勉強,因此最後美國海軍最後選定以"BB65-J"為基本的設計,將搭載四座40.6cm/50三連裝砲塔和10座12.7cm/38連裝高平兩用砲塔,並且採用改良自愛俄華級的船體防禦方式。當時美國海軍曾經想樣改以四連裝主砲塔的方式來增強火力,不過最後由於四連裝砲塔在實用上仍有相當多的問題因而作廢

    然而在1940年2月,美國海軍對蒙大拿級的設計提出了修改,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在巴拿馬運河上擴充較寬的新的船閘,或是在尼加拉瓜興建第二條運河,然而不論如何,運河的閘門限制肯定會放寬,因此蒙大拿級可以不再受限於33m寬的巴拿馬級限寬度。另一個就是在1940年6月,法國淪陷之後,美國通過了兩洋艦隊整備法案, 並且另外追加了兩艘愛俄華級以級共五艘蒙大拿級的訂單,這也是蒙大拿級計畫改為BB67的原因。1940年8月,美國海軍重新制定對蒙大拿級的要求 ,除了廢除限武條約的排水量上限外,並取消巴拿馬運河閘門限制(舷幅33m的巴拿馬級限寬度),並要求攻擊力和防禦力要勝過建造中的北卡羅來納級和南達科塔級25%以上

    經過修改後,美國海軍要求新戰艦水線長271m以下、排水量58000噸,搭載四座40.6cm/50三連裝砲和10座12.7/54連裝兩用砲,推進系統和愛俄華級相同並要達到28節以上速力和15000海浬/15節的續航力,防禦力則是要以能夠完全承受40.6cm/50的攻擊為準。不過上述的條件所附帶的排水量和全長限制卻成為最大的制肘,因此在發現該設定難以達成後,美國海軍又放寬條件,最終在1941年3月敲定最終的設計。定案後的蒙大拿級仍搭載前述的武裝,基本設計仍和愛俄華級近似,不過由於要控制排水量,改採用輕量級的新式小型燃機並減低搭載量,因此輸出馬力較低,但是裝甲防禦則是大幅增強,並且採用多層防禦的設計;另外蒙大拿級的水下防禦和損管控制能力極強,除具備多層水下防禦和防雷船腹外,艦底則採用三重底設計以對抗水雷的攻擊,此外燃機的配置更採用類似過去蒸汽渦輪─電力推進戰艦採用的區塊式配置方式,每軸的鍋爐和蒸汽渦輪機集中配置在一起,這樣便不會因為遭到攻擊進水而導致多軸同時停擺,搭配防水隔艙的設計更是讓蒙大拿級防禦力更勝一籌。和主要對手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艦相比,雖然主砲口徑較小且裝甲帶厚度較薄,但是美國海軍Mk.7 40.6cm/50艦砲搭配超重穿甲彈(SHS)的攻擊力依舊不低,加上主砲數量較多,攻擊力反倒略有優勢;防禦的部分雖然裝甲帶較薄,但是因為採用較為多層防禦,整體防禦能力僅略弱於大和級(但是美國海軍較強的損管能力可能使得生存能力反而壓倒大和級),加上美國海軍大戰後期主力艦幾乎都有裝備的雷達射控系統,整體戰力應該還在大和級之上

    蒙大拿級原本預定要在1941年起造,不過由於造船廠來不及空出船塢而改為預定1942年起造,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因此在1942年初還特別強化了防空武裝部分的設計,然而美國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加上歐戰方面的軍援,鋼鐵產量不足導致巴拿馬運河擴充計畫暫時喊停,蒙大拿級的存在意義頓時大減,加上珍珠港事件後,海軍主力已經逐漸移轉到空母上,因此在1942年4月美國海軍決定正式停造蒙大拿級,預定的資材則轉為用來建造艾賽克斯級和中途島級空母

尺寸 長281.9m、幅36.9m
排水量 63211噸
速力/續航力 28節;15000海浬/15節
動力 B&W雙鼓式快速水管鍋爐8座

西屋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7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41.0cm

水平裝甲最厚1.9cm+3.8cm+18.7cm

武裝 40.6cm/50連裝砲5座

12.7cm/54連裝高射砲10座

40mm/56四連裝機槍8座

20mm單裝機槍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3架
同級艦 蒙大拿號(Montana,BB-67)
俄亥俄號(Ohio,BB-68)
緬因號(Maine,BB-69)
新罕布夏號(New Hampshire,BB-70)
路易斯安那號(Louisiana,BB-71)

英國海軍部分

獅級(LionⅡ)戰艦

       在1936年後,由於各國在限武條約保留的早期主力艦艦齡已過20年,已經可以建造新的戰艦進行替換,因此英國海軍在1934年開始著手於新型戰艦的設計。由於英國本身預定在1935年招開的第二次倫敦會議中提出主砲口徑縮減到14吋(35.6cm)的議題,因此新的設計以搭載35.6cm砲為主體,這就是喬治五世級戰艦。然而在之後由於美國擔憂於日本建造中的新戰艦(即大和級,當時美國認為其為排水量超過五萬噸,搭載41cm砲的戰艦),因此建議伸縮條款中排水量的上限應該提升到45000噸,而英國本 身則以此新規則設計下一代的戰艦,此即為獅級

        獅級採用了許多喬治五世級的設計,只是將其艦身放大並且將主砲換裝為新研發的三連裝Mk.II/III 40.6cm/45砲,這種新型的艦炮修正了納爾遜級Mk.I 40.6cm/45砲採用的高初速輕重量觀念,因此整體攻擊力上升了不少,但是以英國戰艦在大戰中多連裝砲塔偏高的故障率,這點獅級可能也不幸的繼承了下來。由於喬治五世級當初在設計之時便是以防禦40.6cm砲為考量,因此在獅級上除了將艦體放大外,外觀上和喬治五世級同樣採用了大型的箱型艦橋、前後雙煙囪以及艦身中部裝置彈射器和機庫,甚至連高平兩用砲和測距儀等裝備的位置都沒有變化。而獅級和喬治五世級較大的差別在於獅級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被要求具備相當的航速,因此為了容納更多的鍋爐,艦身延長了10公尺以確保鍋爐的搭載空間,這也使得艦身的長寬比變大,使得獅級更適合高速航行,另外艦艉的設計則採用平切的艦艉,和喬治五世級使用尖橢圓形艦艉不同

        在經過了短暫的設計後,皇家海軍在1938年正式認可了四艘獅級戰艦的建造案,並在隔年開始進行一號艦獅號和二號艦大膽者號的建造,而預定在1939年下半年起造的怒喝者號和征服者號則因為歐戰的爆發,皇家海軍取消了這兩艘戰艦的建造案。而先開工的兩艘獅級戰艦則在1939年9月暫停了建造工程,這是因為皇家海軍顧慮到新造戰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服役,相較之下改裝舊有的戰艦所需時間較短,比較符合皇家海軍緊急的需求。儘管如此,這兩艘獅級戰艦並沒有馬上被解體,相反的在歷經俾斯麥號追擊戰和遠東Z艦隊遭日本海軍重創的戰訓後,這兩艘軍艦反而在皇家海軍內掀起了不小的波濤,一部分的人主張應該將這兩艘戰艦改為航空戰艦,卸掉後部的主砲塔並從艦身中段到艦艉裝置航空甲板和機庫,並採用偏右舷的空母島型艦橋,到後來甚至有卸掉所有主砲以空母狀態完工的提案。另 一部分的人則主張應該重新補強對空火力和水下防禦,特別是威爾斯王子號在俾斯麥號追擊戰和馬來亞海戰受創後大量進水的問題更應作修正,同時受到蘇聯蘇維埃聯邦級和美國蒙大拿級的設計案影響,可說是獅級放大案的85000噸級高速戰艦也被提出。但是這些構想只不過淪為空談,事實上在1939年停工後,獅級可以說是已經名存實亡了,不過諷刺的是英國在1940年得到德國海軍正在建造更大的H級戰艦的情報時,為了對抗威脅緊急啟動了先鋒級戰艦的設計案,如果當時獅級戰艦沒有全面停工的話,在先鋒級戰艦起造的1941年,一號艦獅號的工程進度不一定都超過一半了,這也是英國海軍所沒料想到的結局吧!獅級戰艦的頭兩艦最後在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5月將仍在造船廠中的龍骨完全拆解,正式宣告了英國海軍大艦巨砲時代的結束

尺寸 長241.7m、幅32.9m
排水量 40550噸
速力/續航力 28節;14000海浬/10節
動力 W型三鼓式鍋爐(附過熱器)8座

布朗‧寇蒂斯或派森式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3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37.4cm

水平裝甲最厚14.9cm

武裝 40.6cm/45三連裝砲3座

13.3cm/50連裝高射砲8座

40mm砰砰砲6座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4架
同級艦 獅號(HMS Lion)
大膽者號(HMS Temeraire)
怒暍者號(HMS Thunderer)
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

法國海軍部分

阿爾薩斯級(Alsace)戰艦

    法國海軍在建造黎希留級戰艦後,得到了德國海軍在籌劃建造巨大的H級戰艦的情報,因此法國預定建造6艘45000噸級的新型戰艦,這便是阿爾薩斯級

    阿爾薩斯級基本上可視為黎希留級的放大改良型,其在船體結構上和黎希留級相當接近,同樣的也採用了多層裝甲防禦的概念,不同是因為其設計時考量和H級戰艦對抗,因此採用了對16吋砲的防禦,裝甲部分比起黎希留級來說強上了許多, 另外阿爾薩斯級還拉長了艦身以安裝第三座砲塔。原本阿爾薩斯級預定搭載的是和黎希留級相同的38cm/45四連裝主砲,但在得知H級戰艦也將換裝40.3cm/52主砲後,決定將其換裝為40cm/45三連裝主砲,同時這也是法國海軍首次採用三連裝砲塔的戰艦,砲塔的配置則改為前二後一的形式,這是法國海軍不再採用集中主砲配置的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國海軍將其視為正規海戰用的艦種,跟敦克爾克級有針對性的設計並不同,這種情形同樣的出現在黎希留級的四號艦加斯科尼號上。次武裝的部份則採用和黎希留級相同的15.2cm三連裝副砲,不過多增加了一座砲塔,機庫的位置也做了修正以對應主砲配置方式的不同。為了驅動阿爾薩斯級巨大的艦身,其搭載和黎希留級相同的燃機系統,不過由於提高了鍋爐的搭載數,因此輸出馬力提升到197000匹;然而由於阿爾薩斯級的艦體相當的大,因此法國海軍為其還特別同步進行了船塢以及港口的改進工程

    然而在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維琪政府就停止了阿爾薩斯級的計畫案,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黎希留級的後兩艦的建造工事,因此阿爾薩斯級僅在圖紙階段就被放棄了

尺寸 長270m、幅35.5m
排水量 42500噸
速力/續航力 30節;海浬/節
動力 安德爾微正壓水管式鍋爐8座

派森式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97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36cm+1.8cm

水平裝甲最厚17cm+4cm

武裝 40cm/三連裝砲3座

15.2cm/三連裝砲4座

10cm連裝高射砲座

40mm/56四連裝機槍

37mm連裝機槍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3架
同級艦 阿爾薩斯號(Alsace)
諾曼地號(Normandie)
法蘭德號(Flandre)
勃艮第號(Bourgogne)
剩餘兩艘艦名不詳

德國海軍部分

H級戰艦

      在德國海軍重建後,將主要的假想敵設定為法國,因此後續建造的德意志級袖珍戰艦和俾斯麥級戰艦都是與法國海軍有相對性的軍艦。然而在1935年德國宣布凡爾賽條約無效後,重新進行的艦隊擴充計劃"Z計劃"卻是以建立對抗英國海軍的遠洋水上艦隊為目標,身為Z計畫最為骨幹的的部份便是空母齊柏林伯爵級和戰艦H級 。最初H級戰艦預定搭載的是和俾斯麥級相同的38.1cm/47連裝砲,這是因為當時正逢第二次倫敦限武會議招開的緣故,德軍樂觀的認為英國、美國和蘇聯正在新造的戰艦應該會使用14英吋砲,所以H級以俾斯麥級為藍本加大艦身以提高續航力提出設計。然而後來第二次倫敦限武會議破局,以及得到英國、美國及蘇聯將建造搭載16英吋砲的戰艦,因此德國海軍緊急變更了H級的設計要求

        重新設計後的H級將採用俾斯麥級放大的船身設計,主砲則採用新開發的40.6cm/50連裝砲,由於考量到大西洋方面的作戰,H級被要求由高速大續航力的能力,因此設計小組採用了柴油機作為推進動力,以求能達到18節/16000海浬的要求。然而在第一次修改後,高達41公尺的舷幅以及58700噸的排水量,將使得H級僅能停泊於德國少數的港灣,同時過大的艦幅將使得H級難以通過基爾運河,因此德國海軍退回了該設計案。經過修改後,新的設計案延長了12公尺艦身以縮減艦幅 ,減少了副砲的搭載數量,並導入傾斜裝甲配置的方式減少裝甲的厚度並持相當防禦力,並可提供30節以上的速力。動力部分則由兩種提案,一種是採用以續航力見長的全柴油機配置,另一個則是以速度見長的柴油機併用高速蒸汽渦輪機配置。採用全柴油機配置的主要好處是可以兼顧到30節的速力和高達19200海浬/19節的超大續航力,同時占用空間較小的柴油機可以挪出更多的空間供堆積備品或是戰鬥航海所需物資使用;相對的柴油機併用蒸汽渦輪機的設計可以提供220000匹的大出力,使得速力一舉突破32節,而且對使用油料限制較低的蒸氣鍋爐也可以利用海上通商破壞時掠奪到的商船油料進行燃油補給

        H級的設計案於1938年12月敲定,決定採用全柴油機動力的設計,主武裝仍然維持40.6cm/50連裝砲4座,原本裝備在艦舯的彈射器和機庫則移向艦艉 ,船幅縮小到37公尺並在船艏加裝兩組操艦輔助裝置以使龐大的H級戰艦通過基爾運河。H級戰艦預定要建造6艘,分別以H、J、K、L、M和N等為代號,首先在1939年起造的為H(腓特烈大帝號)和J(大德意志號),後續的四艦則預定於1940年起工,不過才開始建造沒有多久歐戰就爆發,因此兩艦的艦造工事暫停,資材則優先提供給其他較為吃緊的計畫使用。不過已經開工的H和J兩艦並沒有隨即解體,而是繼續放置在船台上,希特勒本人也指示H級戰艦的艦造在戰爭結束後繼續

        雖然H級戰艦的艦造工事在大戰中並沒有繼續,但是設計案卻因為戰局的需要做出不斷的變更。 首先是為了更進一步提高續航力,德國海軍在1940年時將H級戰艦移除了一座主砲塔並增大了燃料搭載量,因此修改出來的設計案也被稱為H40,而之前的建造案則被稱為H39。而在1941年時,由於已經佔領法國並取得港口使用權,加上大戰前期的一些戰訓,另外由於德國並不清楚英國海軍已經停止建造獅級戰艦,認為H級戰艦必須更進一步提高攻擊和防禦力,因此換裝更大口徑的42cm主砲並將水平甲板裝甲厚度從12cm提升到15cm,不過為了容納這些裝備,船體長度一舉突破280公尺、舷幅則超過40公尺,排水量更是一舉突破70000噸,由於動力部分較H39沒有增強,因此最大航速下滑到28節。不過如此巨大的戰艦在深度較淺的北海以及波羅的海一帶是不理想的,因此可以將H41事為完全為大西洋作戰而打造的艦種。另外H41在水下防禦的部分也沒有做強化,這是比較耐人尋味的一點

        而在1942年時,德國海軍將艦艇設計局的組織改組,並且對H級戰艦提出新的要求,除了速力要達到30節,整體性能必須達到平衡,但不對艦體大小和主砲口徑做出限制 這使得H級的火力和噸位都呈現飛越性的成長。首先提出的H42雖然在武裝的方面沒有做提升,但是由於導入了類似美國海軍採用的多層式水下防禦,並增加了一層甲板裝甲, 同時增加燃機的搭載數以達到30節以上的速力要求,使得H42的排水量一舉暴增到88000噸級 ,艦身長度更一舉突破了300m。次年提出的H43計畫則在同樣的艦體上換裝了50.8cm砲,防禦力也略有改善;最後的H44計畫則是在H43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改善了防禦力,並導入了三重底艦底防禦結構,這也使得其成為長度345m、舷幅51.5m、排水量128000噸級的超級巨艦,由於排水量幾乎為大和級的兩倍,超過12m的超深吃水幾乎註定其無法靠泊於一般的港灣,在淺灘居多的北海和波羅的海基本上是寸步難行,因此可以說事完全以大西洋做戰為考量的艦艇了

*諸元表為H39計畫的性能

尺寸 長277.5m、幅37m
排水量 57617噸
速力/續航力 30.4節;16000海浬/19節
動力

MAN V型24缸二行程柴油機12座

165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30cm

水平甲板裝甲最厚12cm+8cm

武裝 40.6cm/50連裝砲4座

15cm/50連裝砲6座

10.5cm/65連裝高射砲8座

37mm連裝機槍

20mm單裝機槍

53.3cm艦內水下發射管6門

搭載機 Ar-196水上偵察機4架
同型艦 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sse)
大德意志號(Grossdeutschland)
代號K艦
代號L艦
代號M艦
代號N艦

O級戰鬥巡洋艦

    O級雖然是戰鬥巡洋艦,但是它的設計卻是從新型袖珍戰艦P級而來。在1938年德國海軍制訂的游擊戰法以及Z艦隊造艦計畫中,新型袖珍戰艦P級作為游擊艦隊的主力之一,採用了類似德意志級的設計,然而由於英國和法國的新型軍艦在性能上已有大幅的提高,因此P級採用了德意志級的放大設計,並且加裝了第三座砲塔以提升火力。但是在搭載的主砲種類上,德國海軍內部卻產生了歧見,當時有一派的人認為應該採用香霍斯特級預定要變更主砲後換下的28.3cm/三連裝砲 ,另一派人則認為應該採用俾斯麥級使用的38cm/47連裝主砲一次將火力提高到主力艦級,後來雙方各提出了採用28.3cm砲的A案和採用38cm砲的B案 ,最後德國海軍基於經濟性選定了A案作為P級的設計,而B案則轉成了新型戰鬥巡洋艦的設計,也就是後來的O級

        O級在最先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P級的放大版,但是後來發現光採用柴油主機無法達到預定的速力,因此又在O級上追加了高速用蒸汽渦輪機(驅動中央的一軸),並且將艦體的設計做了些許的變更 ,艦艏也更改為抗浪性更加的飛剪型,之後又應德國海軍的要求加大了燃料的搭載量以提高續航力。在經過修改後,O級成為排水量超過30000噸的戰鬥巡洋艦, 在外觀上仍承襲了自德意志級袖珍戰艦和香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一脈以來的德國大型水面艦外型, 擁有巨大的箱型航海艦橋和其上筒型的戰鬥艦橋,前煙囪兩側則設有水上偵察機的機庫,而在兩根煙囪間則裝有一組固定式的橫向彈射器。主砲的配置採用前二後一的方式,前檣樓兩側和後部測距儀塔與後部主砲則各裝有1座15cm/50連裝砲,10.5cm/65連裝高射砲則安裝於前煙囪和後部側距儀塔的兩側,並取消了甲板上的旋回式發射管改採用艦內固定式。若非砲塔數量有差異,和H級戰艦一起航行時將很容易被誤認。O級的設計在1939年夏天得到德國海軍的認可,並且預定將在1943年左右開始服役

        和俾斯麥級以及H級戰艦相同的,O級並沒有採用新式的多層縱壁水下防禦思想,O級的艦身結構仍然師法了德國海軍在一次大戰中的未成艦麥肯錫級戰鬥巡洋艦,雖然說德國軍艦傳統上就有重防禦輕武裝的思想,但是這種舊式的艦身防禦方式相較於各國新式的軍艦,水下防禦比較差,特別是受到攻擊後容易大量進水的缺點更可說是致命傷,這點在二次大戰中的多次海戰中就證明了德國軍艦的水下防禦不佳。另外O級為了發揮高速和大續航力的特點,裝甲並不厚實,雖然在火力上足以扳倒同級的軍艦,但是比法國敦克爾克級戰艦還稍輕薄的裝甲使得O級在防禦上是個相當大的隱憂 ,特別是甲板裝甲厚度僅只有9cm,萬一遭到俯衝轟炸機的空襲後果不堪設想。雖然O級的主要任務是以通商破壞為主,因此主要設定對手也在敵方的巡洋艦上,火力大、速度快、續航力長是O級最大的賣點,但是如果遭到敵艦的魚雷攻擊O級很可能就會因此嚴重受損,然而這個德國軍艦的通病在二次大戰中的各種德國軍艦幾乎都存在,單指責O級似乎也有失公平

        儘管如此,O級的設計在德國海軍認可後沒多久歐戰就爆發,O級也因此接到了停工令。然而後來德國海軍在烏拉圭損失了袖珍戰艦施佩伯爵號,使得德國海軍內部又有重啟O級建造案的聲音出現,不過後續由於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特別是俾斯麥號遭到擊沉後,德國海軍對建造和使用大型 水面艦更趨保守)加上海軍主要資源轉移到潛艇艦隊上,資材的不足使得O級根本沒有機會開工,成為了只存在紙上的設計 。不過和H級戰艦相同的,O級在大戰中也有後續的的計畫,改良O級除了強化了裝甲防禦,並且廢除了副砲改採用全新式的高平兩用砲座為副武裝,可以說是小型高速化的俾斯麥級戰艦了

尺寸 長248.2m、幅30m
排水量 31152噸
速力/續航力 33.5節;14000海浬/19節
動力 瓦格納三鼓高溫高壓水管式鍋爐4座

MAN V型24缸二行程柴油機8座

BBC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1座

齒輪傳動渦輪機輸出66000匹軸馬力、柴油機121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19cm

甲板裝甲最厚3cm+6cm

武裝 38cm/47連裝砲3座

15cm/50連裝砲3座

10.5cm/65連裝高射砲4座

37mm連裝機槍4座

20mm單裝機槍10門

53.3cm三連裝發射管2座

搭載機 Ar-196水上偵察機4架

本海軍部分

改大和級和超大和級戰艦

        在代號A-140的大和級戰艦起造後,日本海軍又進一步的提出了改大和級戰艦的構想。改大和級仍沿用大和級的基本設計,但是會略減少水線以上的裝甲厚度以增加復原性,但在水下防禦的部份則大為增強,首先是將水下裝甲帶一路延伸至艦底,同時水下裝甲板的厚度也有所增加,搭配大和級就採用的三重底水下防禦設計,改大和級的對水下防禦有明顯提升;改大和級原本想要搭在新式的50倍徑46cm取代大和級的45倍徑46cm主砲,不過最後並沒有實現,因此改大和級將會搭載和大和級相同的主砲。另外 改大和級將廢除大和級的副砲設計,並且將高射砲全部換裝和秋月級驅逐艦相同的10cm/65連裝兩用砲,其中的12座將為和改裝的大和級相同配置在船舯兩舷,另外兩座則配置在原本上部結構前後的副砲位置上,並裝備新式的電子裝備(很有可能在完工時就已經裝備 和大和級改裝後相同的二一式和二二式電探),艦隊旗艦指揮設備的強化也是改大和級強化的重點。根據昭和16年度的"第五次艦艇補充計劃"中, 其中110號艦、111號艦以及797號艦就是改大和級戰艦(110號艦即後來改裝成空母的信濃,111號艦在1940年11月7日於吳港動工,但該艦於1942年3月僅剛試造不久便停工解體),基本上改大和級和大和級相差並不大,甚至可以視為小改動的大和級

        而 之後,日本海軍更提出了大和級的次世代戰艦,也就是所謂的超大和級戰艦。超大和級最初是以A-150的代號進行研發的,日本海軍原本的計畫是預定搭載三座新開發的45倍徑51cm三連裝主砲,但是根據初步的計算後,發現新戰艦的排水量將會超過100000噸,足足比大和級重了一半以上,這將對港灣和船塢等設施造成很大的負擔,另外建造經費也會因而暴漲,因此日本海軍只好將主砲下修至同型連裝砲塔三座,以控制其排水量在100000噸以內 ,儘管如此超大和級的兩艦仍無法在現有的船塢內建造,因此預定將在九州大分縣境內新設置的大神海軍造船廠建造。 超大和級的設計基本仍沿用大和級的設計,不過再度強化了防空火力,甚至有機會搭載到更新式的五式12.7cm/60連裝高射砲,不過由於後來中途島和南太平洋等戰役的挫敗,日本海軍轉而以空母優先的建造計畫直接判了預定艦造的兩艘超大和級戰艦─798號艦和799號艦的死刑,成為了僅留在圖紙上的計畫

 

改大和級 超大和級
尺寸 長263m、幅39m 長263m、幅39m
排水量 76000噸 100000噸
速力/續航力 27.5節;7200海浬/16節 27節;7200海浬/16節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2座

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5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2座

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6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40cm

甲板裝甲最厚19cm

不明,但應等同或略勝大和級
武裝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0cm/65連裝兩用砲14座

25mm三連裝機槍

51cm/45連裝砲3座

10cm/65連裝兩用砲14座

25mm三連裝機槍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6架(補用2架) 水上偵察機6架(補用2架)

超甲巡

      早在日本極力發展重型巡洋艦時,有鑒於巡洋艦部隊的高速化、重火力化,當時擔任夜戰部隊指揮的金剛級戰艦在設備及武裝都過於老舊,因此為了彌補戰艦和重型巡洋艦間的戰力差距 ,於昭和16年度的"第五次艦艇補充計劃"時提出超大型巡洋艦─"超甲巡"的建造計劃。 由名字就可以知其為一種戰力勝過重巡洋艦(日本海軍稱之為甲型巡洋艦)的大型巡洋艦,由於首要目的是作為重巡洋艦隊的指揮任務,超甲巡以強大的指揮能力作為第一優先,另外還配備了大口徑主砲和魚雷發射管以在火力上壓倒敵方的重巡洋艦艦隊

         以79號計劃艦稱之的超甲巡,在設計之初為了能在敵方重巡洋艦射程外就能夠以火力壓制對方,因此裝備了31cm/50三連裝砲三座,並裝載了九二式61cm四連裝旋迴式水上發射管,搭配九三式氧氣魚雷使其成為夜戰時的強力武器。另外在超甲巡上也採用了大和級戰艦的許多設計,包括了集中式的傾斜煙囪、小型化的艦橋和與測距儀整合的方位盤,加上採用了和大和級近似的艦體設計,因此在外觀上超甲巡和大和級有些相似,高達32000噸的排水量使其除了舷側裝甲厚度外,戰力比起日本最早的無畏級戰艦河內級還要強大,因此就某種角度稱其為戰鬥巡洋艦也並不過分。至於在次武裝方面,超甲巡改搭載和秋月級驅逐艦相同的九八式10cm/65連裝兩用砲,並且在數量上也高達了8座,這使得超甲巡具備了相當的防空火力;而航空設備則和日本重巡相同的裝置於船舯,不過彈射器為中線一座而不像大部分的重巡採用兩舷各一座,另外就任務來看超甲巡很可能也具備操作夜間偵察機的能力

        儘管戰力驚人,但對在中途島大敗後的日本來說,空母的建造被列為最優先項目,而隨後的所羅門消耗戰中大量耗損的驅逐艦又急需補充,因此重要性較低的超甲巡甚至連開工都沒有,成為了僅存於紙上的計畫

尺寸 長244.6m、幅27m
排水量 32000噸
速力/續航力 33節;7000海浬/14節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艦本式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6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裝甲最厚19cm

甲板裝甲最厚12.7cm

武裝 31cm/50三連裝砲3座

10cm/65連裝兩用砲8座

25mm三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3架

 


蘇聯海軍部分

克隆斯塔級戰鬥巡洋艦

        蘇聯海軍在草創時期就對巡洋艦的建造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在1920年代"古鷹的衝擊"以及隨後的條約巡洋艦造艦競爭中,蘇聯海軍本身甚至是史達林本人對於建造重巡洋艦都有相當的意願,但是遷就於當時蘇聯處於革命後百廢待興的狀態,加上後來史達林本人對紅軍海軍進行的清洗,蘇聯一直到1930年代才提出了自己的首種重巡洋艦設計(雖然之前代號26型的 基洛夫級巡洋艦因為搭載18cm主砲,部分資料引用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將其定位為重巡洋艦,但是蘇聯海軍一直認定其為輕巡洋艦)。由於當時在設計上就考慮以搭載8吋砲 的條約重巡洋艦為主要敵手,因此最初蘇聯在1935年5月最初的設計中是一種基準排水量15520噸,搭載24cm三連裝砲4座、13cm連裝砲6座,並 搭載有水上飛機和小型潛艇的特殊大型巡洋艦,燃機則預定搭載21萬匹出力的新式燃機以達到38節的超高航速。而同期則有另一種純巡洋艦設計被提出,除了增加排水量 到19500噸以增加防禦力並且將武裝換裝為25cm三連裝砲3座 ,燃機雖然不變但是因為排水量的增加而下修到26節。但在1936年,兩案皆被退回,蘇聯艦政總局在參考這兩種設計以級義大利安歇度造船廠在1936年為蘇聯設計的戰鬥巡洋艦設計案後,於1937年重新提出了69型巡洋艦設計案

        69型巡洋艦原本最先開始設計是為了和重巡洋艦交戰以及能夠單獨進行通商破壞戰而設計,因此裝備有25.4cm三連裝砲三座做為主武裝,並且被施予足以對抗8吋砲的裝甲,燃機部分則沒有改變,速力也下修到33.3節。不過69型在1938年6月初案才剛完成不久,得知此一消息的史達林要求69號巡洋艦必須要能夠對抗 當時德國新造的香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為此艦政總局重新制定的技術規格─搭載30.5cm/5主砲、基準排水量31000噸以及將速力要求下修到32節 。經過此一修改後,克隆斯塔級雖然攻擊力和防禦力大幅提高,但是由於其作戰距離較長,有很高的可能無法得到陸基航空隊和驅逐艦的保護,加上作為次武裝的13cm砲和10cm砲搭載彈數略有不足,因此又變更了設計改採用15.2cm/50砲取代13cm砲,並且減低續航力增加防護能力和搭載彈數。但是由於史達林本人要求儘早開始建造克隆斯塔級,因此在1939年11月5日和11月20日,塞瓦斯特堡號和克隆斯塔號分別在尼可拉耶夫海軍造船廠和列寧格勒海軍造船廠先行起工建造,而完整的細部設計到1940年4月才完成

        克隆斯塔級的外觀和當時安歇度造船廠提出的戰鬥巡洋艦設計類似的採用平甲板設計,並且沿用自基洛夫級巡洋艦的傾斜式裝甲防禦概念,前檣樓為支筒式設計、雙煙囪,兩煙囪間則裝有艦體中線迴旋式彈射器,其稍後方兩舷則各設有一具起重機用來吊放水上飛機,不過由於沒有設計機庫,水上飛機必須露天放置 。前煙囪的兩舷前後各有一座15.2/50cm連裝砲、後煙囪及後部側距儀塔兩舷各有一座10cm/56連裝高射砲座為次武裝,不過並沒有搭載魚雷發射管

        然而在1941年德蘇戰爭爆發之際,克隆斯塔級的建造進度大約才只有12%左右,隨後就接到了停工令。克隆斯塔號的裝甲則被當成資材被轉給其他單位使用,大戰結束後蘇聯海軍重新檢討當時尚未搭載燃機和武裝的克隆斯塔號建造工事,但是蘇聯最後還是在1947年3月將克隆斯塔號剩餘的艦體解體;相較之下由於在戰爭中尼可拉耶夫曾被德軍佔領,因此塞瓦斯特堡號在戰爭中便被德軍解體,拆卸的鋼材則被運回德國再利用。雖然克隆斯塔級最後並沒有建成,但是其所使用的技術卻影響了下一級的重巡洋艦史達林格勒級的設計(正確來說史達林格勒級是蘇聯海軍結合克隆斯塔級和希伯上將級的設計,不過在史達林死後整個計劃就被終止了)

        另外在德蘇蜜月期間,由於克隆斯塔級的主砲開發並不順利,因此擔心建造進度受到影響的蘇聯海軍轉而向德國的克魯伯公司購買兩艘份共6座的38cm/47連裝砲塔,連同其使用的10m側距儀和射擊指揮裝置以及6座1.5m探照燈。史達林本人對其相當有興趣,並指示艦政本部修改設計。然而已經在建造的兩艦若是要修改設計工程過於龐大,因此海軍決定把採用38cm/47艦砲的設計改由尚未動工的三號建和四號艦來使用,一號艦和二號艦維持原設計繼續進行,並將其稱為69i型巡洋艦。不過後來由於德蘇戰爭爆發,38cm/47艦砲一門都沒有送抵蘇聯,69i型的計畫也就因此流產(事實上別說是蘇聯,就連德國自己預定要更換主砲的香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最後也沒有搭載到這型主砲)

69型 69i型
尺寸 長250m、幅31.6m 長250m、幅31.6m
排水量 38360噸 39660噸
速力/續航力 31.6節;8300海浬/14.5節 31.6節;8500海浬/14.5節
動力 鍋爐12座 (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3座

210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鍋爐12座 (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3座

210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23cm

甲板部分9+3cm

舷側部分23cm

甲板部分9+3cm

武裝 30.5cm/54三連裝砲3座

15.2cm/50連裝砲4座

10cm/56連裝高射砲4座

37mm四連裝機槍7座

38cm/47連裝砲3座

15.2cm/50連裝砲4座

10cm/56連裝高射砲4座

37mm四連裝機槍7座

同型艦 克隆斯塔號(Kronstadt)
塞瓦斯特堡號(Sevastopol)
兩艦艦名不明

蘇維埃聯邦級戰艦

    在十月革命後,蘇聯海軍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空窗期,在1928年蘇聯海軍正式成立時之前俄國艦隊的軍艦大多年久失修,帝俄時代培養出來的海軍人才也大量外流到國外或是遭到整肅,因此蘇聯海軍為了重新休養生息,於1928年提出了三段的"五年計劃",第一階段的1928年到1932年主要著重於港口設施的改善、造船廠和相關工業工廠設施的建設以及重新整建商船隊,1933年到1937年的第二階段則是著重於借助於國外已成熟的設計以及技術的輸入開始整備艦隊,1938年到1942年的第三階段則是以自身工業能力整備蘇聯海軍的外洋艦隊。 由於蘇聯自身的技術不足,最早的戰艦設計是由當時也正在幫義大利海軍設計維多利奧‧維南多級戰艦的安些度造船廠(ANSALDO)所提出的"U‧P‧41"設計案,U‧P‧41基本上可以視為維多利奧‧維南多級的放大設計,除了換裝了16吋主砲和加厚了裝甲、改用多層隔艙而沒使用防雷圓筒,並且變更了牆樓的設計外,U‧P‧41和維多利奧‧維南多級幾乎沒有差別,雖然最後U‧P‧41的設計並沒有被採用,但是安些度造船廠所引進的義大利技術在後續的的蘇聯艦艇設計上都被沿用,影響相當的深遠。

而在U‧P‧41之後,蘇聯海軍吸收了U‧P‧41的技術提出了"21號計劃艦",21號計劃艦在外型上深受英國納爾遜級的影響,同樣的使用了前甲板金字塔型集中主砲配置、大型單煙囪和大型箱型艦橋設計,但或許在技術上並無信心,21號計劃艦則採用了和U‧P‧41極為酷似的船體線型 ,隔艙和水下設計也和U‧P‧41相去不遠。而美國的吉布斯與寇克斯公司則提出了10581號計劃,10581號計劃艦採用的是航空戰艦的設計,但是10581號計劃採用的是偏右舷艦橋,和以往採用戰艦式的中線牆樓設計有所不同,艦身中央則是巨大的機庫,前後則各有兩座三連裝的40.6cm砲塔,有關10581號計劃會在下面詳細介紹,故不在此詳述 。 在1936年8月蘇聯海軍的內部會議中決定,新戰艦的設計案同時分為兩種進行,一是太平洋艦隊所使用的41500噸級、搭載40.6cm砲的高速戰艦,另一則是波羅的海及黑海艦隊所使用的26500噸級、搭載30.5cm砲的戰鬥巡洋艦,之後太平洋艦隊用戰艦被稱為"23號計畫艦",波羅的海及黑海用戰鬥巡洋艦則稱為"25號計劃艦",其中"23號計劃艦"就是蘇維埃聯邦級。然而在完成基本設計後,蘇維埃聯邦 級成為了排水量60000噸級的大型戰艦,在艦身大小上和日本的大和級幾乎相去無多,只是蘇維埃聯邦級的裝甲厚度和主砲較大和級小,但是排水量大約僅少了3000噸的主要原因是蘇維埃聯邦級採用了分散式防禦思想,因此裝甲重量相當大,水線部份更有高達57%的部分有厚裝甲保護,但是如此大的排水量要使其推進格外吃力,因此蘇維埃聯邦級預定要採用的是瑞士研發中預定輸出高達201000匹軸馬力 的最新式蒸汽渦輪機,才使得這艘巨艦達到28節的標準

        但在1938年四艘蘇維埃聯邦級起工建造沒有多久,由於蘇聯當時並沒有製造大口徑艦炮的技術,蘇維埃聯邦號和二號艦蘇維埃烏克蘭號則在1940年10月下水後停工, 之後德國發動對蘇作戰更使得復工遙遙無期。大戰中蘇維埃烏克蘭號的船體被暫時當成漂浮對空砲台使用,1943年德軍擄獲蘇維埃烏克蘭號後隨即撤除了它所有的武裝 ,並將船體部分的資材拆下利用,直到1944年德軍敗退時才在撤退前將船體進行了相當的破壞;三號艦蘇維埃白俄羅斯號則在1940年10月停工後隨即在1941年8月被德軍擄獲,當時已經下水的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的建造完成度已經達到75%,不過和蘇維埃烏克蘭號相同,德軍也沒有做進一步的動作,直到1944年德軍撤退前才將當時置於船台上的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破壞,四號艦蘇維埃俄羅斯號則在建造後沒多久就停工並拆解以供利用 。而戰爭結束後,已經下水的三艦中僅只有一號艦蘇維埃聯邦號的狀況比較好,由於當時蘇聯已經租借了英國的皇家君主號戰艦,並且以賠償艦的名義準備取得義大利的凱薩號戰艦,因此決定先將狀況較差的蘇維埃烏克蘭號和蘇維埃白俄羅斯號,連同可以說只剩下殘渣的蘇維埃俄羅斯號一起解體,蘇維埃聯邦號則繼續建造的工事。重新復工的蘇維埃聯邦號首先先在船台上整修,1949年第二次下水後,由於技術性的問題加上更新的"24號計劃艦"正在研發,蘇維埃聯邦號的工事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進度擱置在造船廠,史達林死後繼任的赫魯雪夫又對外洋艦隊的整備 興趣缺缺,因此蘇聯海軍決定在1956年以曵航的方式將蘇維埃聯邦號作為反艦飛彈的標靶艦沉没於波羅的海

尺寸 長271m、幅38.9m、吃水10.2m
排水量 65150噸以上
速力/續航力 28節;不明
動力 鍋爐12座(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BBC蒸汽渦輪機3座

213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42.5cm

甲板部分最厚15cm

武裝 40.6cm/50三連裝砲3座

15.5cm/57連裝砲6座

10cm/56連裝高射砲4座

37mm連裝機槍8座

12.7mm四連裝機槍2座

固定式46cm魚雷發射管2門

搭載機 4架水上偵察機
同型艦 蘇維埃聯邦號(Sovetskiy Soyuz)
蘇維埃烏克蘭號(Sovietskaya Ukraina)
蘇維埃白俄羅斯號(Sovietskaya Byelorussiya)
蘇維埃俄羅斯號(Sovietskaya Rossiya)

"10581號計劃"航空戰艦

       其實10581號計劃艦實際上算起來只能算是蘇維埃聯邦級戰艦建造計劃的一個環節,但是由於其設計相當特殊,頗有值得一提之處,因此特別將其獨立出來介紹。在當初蘇聯準備建造蘇維埃聯邦級戰艦時,由於蘇聯已經很久沒有設計和建造大型水面艦,因此當時蘇聯海軍也向國外的造船廠徵求其設計案,而10581號計劃就是美國的吉布斯與寇克斯公司(Gibbs & Cox,Inc.)於1937年11月所提出的設計案,該案的主要思想是製造一種兼具戰艦火力和艦載機操作能力的巨大軍艦,而當時10581號計劃還分為A案和B案,這最主要是要對應武裝的不同所做的設計

        幾乎同時期提出的10581號計畫艦A和和B案採取了幾乎相同的艦身設計,A案的主要武裝為當時美國正在新發展的45.7cm/45連裝主砲四座(機庫前後各兩座配置),艦身的中部搭載了巨大的機庫和131m長的飛行甲板,其上則有前後兩具升降機和偏右舷設置的艦橋、煙囪和側距儀塔 ,由於飛行甲板長度不足以讓一般戰機重載滑跑起飛,因此在飛行甲板左舷前端則配有一座液壓式彈射器(艦艉另有兩座水上偵查機使用的彈射器),艦身中部則在兩舷各裝有6座12.7cm/38連裝高平兩用砲(以2座-2座-2座方式配置成三組砲群),並裝有美國海軍制式化的28mm四連裝機槍和12.7mm單裝機槍。舷側裝甲最厚33cm、水平甲板裝甲最厚15.3cm,艦體防禦能力基本上等同於同期美國海軍正在發展的愛俄華級戰艦 。為了驅動如此巨大的戰艦,其裝有總出力高達30萬匹軸馬力的燃機並採六軸推進的形式,以達到30節以上的航速方便戰機的起降;而B案大部分設計和A案相同,艦身尺寸略為放大並將主砲換裝為40.6cm/50三連裝砲,飛行甲板略縮短為122.5m長並將高平兩用砲數量增加兩舷各7座(以2座-3座-2座方式配置 成三組砲群)

        然而在1938年6月,美國政府對吉布斯與寇克斯公司提出勸告,希望他們能依照第二次倫敦限武條約的規定設計蘇聯的新戰艦,因此該公司又提出了10581-D設計案。為了符合45000噸的基準排水量,艦身尺寸大幅縮小,飛行甲板也縮短成97.5m,由於機庫的縮小搭載機數也減少為28架,並移除了一具升降機。主砲則將較高的兩座主砲換裝成連裝砲塔,並將12.7cm/38高平兩用砲數兩縮減為兩舷各五座,甲板裝甲厚度也有減少以減輕重量,燃機數量則因為改為四軸推進而僅剩2/3,經過這些修改後,總算能勉強符合第二次倫敦限武條約中伸縮條款的規範。園而在完成修改後,蘇聯決定以純戰艦的形式建造蘇維埃聯邦級,因此10581計畫的巨大航空戰艦也因此擱置不再研發

10581-A 10581-B 10581-D
尺寸 長304m、幅38.4m 長306.3m、幅39m 長257.6m、幅34.6m
排水量 66074噸 71850噸 55200噸
速力/續航力 34節;不明 34節;不明 31節;不明
動力 鍋爐(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300000匹軸馬力,六軸推進

鍋爐12座(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300000匹軸馬力,六軸推進

鍋爐12座(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數量、型式及製造廠不明)

20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33cm

甲板部分最厚15.3cm

舷側部分最厚33cm

甲板部分最厚15.3cm

舷側部分最厚33cm

甲板部分最厚12.7cm

武裝 45.7cm/45連裝砲4座

12.7cm/38連裝高平兩用砲12座

28mm四連裝機槍

12.7mm單裝機槍

40.6cm/50三連裝砲4座

12.7cm/38連裝高平兩用砲14座

28mm四連裝機槍

12.7mm單裝機槍

40.6cm/50三連裝砲2座

40.6cm/50連裝砲2座

12.7cm/38連裝高平兩用砲10座

28mm四連裝機槍

12.7mm單裝機槍

搭載機 40架(水上偵察機4架) 36架(水上偵察機4架) 28架(水上偵察機4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