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日德蘭級時期

    後日德蘭級時期可以算是造艦競爭的第二波高潮,當時由於一次大戰造成歐洲各國國力大幅耗損,因此主要的造艦競爭國家為美國和日本。以當時的態勢來看,日本海軍提出的"八八艦隊"造艦計劃恐怕是最具規模也是最有野心的計劃,另外美國海軍由於巴拿馬運河開通,在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Josephus Daniels)的提倡下兩次提出以成立"兩洋艦隊"為目標的"三年計劃"也相當具規模,相較之下歐洲國家 僅只有英國有提出類似的建造計劃,規模比起美日兩國來說也小多了

快速連結 美國海軍 英國海軍 日本海軍


  美國海軍部分

列克辛頓級(Lexington)戰鬥巡洋艦

     美國海軍在傳統上除了重視艦艇的速度和攻擊力外,防禦力也是美國海軍所重視的一項指標,因此戰鬥巡洋艦那種捨棄裝甲換取高速的思想在美國海軍中並不像在日本或英國海軍中受歡迎,但 首先是日本在日本海海戰中發揮了高速裝甲巡洋艦的價值,因此美國海軍在1915年度的三年計劃中提出了一種大型偵查巡洋艦,其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用來擊破對方的水雷戰隊(也就是驅逐艦和巡洋艦的混合艦隊)和巡洋艦戰隊,並且可發揮高速的特性可以用來搜索對方的主力艦隊。最初的提案是以15.2cm砲和30.5cm砲做為預定艦載砲,並同時探討35.6cm砲和40.6cm砲搭載的可能性,後來甚至參考了英國海軍獅級戰鬥巡洋艦瑪莉皇后號的設計,預定採用35.6cm連裝砲4座或是40.6cm連裝砲3座,舷側裝有12.7cm砲廓式單裝副砲,不過由於計劃排水量高達32000噸級,與當時建造中的賓夕法尼亞級和新墨西哥級相當,因此引來海軍高層的不滿,計畫因此破局。然而帶來轉機的是日本海軍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服役,美國海軍倍感威脅後決定重新在1915年6月檢討新型戰鬥巡洋艦的建造案,這就是列克辛頓級

     在整體變更設計為戰鬥巡洋艦後,最初的設計是打算在放大的奧瑪哈級巡洋艦上搭載2座35.6cm連裝砲塔,不過由於後來認為其火力過低,因此重新修正為搭載和田納西級相同的35.6cm/50連裝砲4座的正規設計,同時船體也改為和戰艦相同的多層水下防禦式設計,裝甲也進一步的加厚以提高防禦力。之後火力則改採用三連裝和連裝砲塔的混合配置提升到共10門主砲,同時導入了在新墨西哥級上率先採用的蒸汽渦輪-電力推進系統,以改善當時蒸汽渦輪機低速巡航的燃油消耗。然而列克辛頓級本身有相當高的速力要求,因此為了讓推進系統達到預定的18萬匹軸馬力,必須裝備24座鍋爐以提供足夠的蒸汽,因此在外觀上以陣列式設有大大小小共7根煙囪供鍋爐排煙,雖然蒸汽渦輪-電力推進的設計使得在機艙空間的利用上得以改善,加上可以將鍋爐和發電機儘量往裝甲盒內塞而無須考慮到傳動軸的因素,但是這樣的設計卻使得複雜的排煙管道佔去艦體大量的空間。之後於1917年提出的設計中,進一步的提升主砲口徑到了40.6cm/50,這最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海軍也在進行的八四艦隊造艦計畫,普遍的採用了41cm/45砲做為主砲,加上各國海軍新造的主力艦計畫都有主砲口徑大型化的趨勢。另外由於科技的進步,新式的水管式鍋爐在同樣的產汽條件下僅需裝設20座就可以達成要求,由於鍋爐的數量減少也使得煙囪的數量縮減為5根,同時爐艙區的長度也因此縮短了。之後由於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列克辛頓級的建造計劃暫緩,以將資材轉移到其他軍需品的生產

     而在一次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列克辛頓級建造計劃又回到了優先項目,此時由於因應日德蘭戰爭的戰訓,加上英國同期建造的新型戰鬥巡洋艦胡德級的影響,列克辛頓級在船體防禦上重新做了修正,甲板的裝甲板從5.1cm增加到5.7cm,舷側原本採用垂直配置的15.2cm裝甲板則改由性能更佳的17.8cm斜面裝甲板取代,而舷外也加裝了增強水下防禦的防雷船腹,另外由於鍋爐技術的進步,新式的耶魯式鍋爐僅需要16座即可滿足出力的要求,煙囪也因此從5根小煙囪改為集中式的2根大型煙囪, 雖然因應防禦增強需求導致排水量的增大以及船幅的加寬,但拜超大出力的電動機使其仍有33.3節的速力,這對1920年代初期來說可是個不得了的數字

     經過修改設計的列克辛頓級在1920年開始起工建造,但是在次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中,六艘列克辛頓級被列為未成艦必須裁廢,美國海軍保留列克辛頓號和沙拉托加號改裝成航空母艦,其餘四艦皆在1923年解體。列克辛頓級航空母艦的資料請參照美國海軍區

尺寸 長266.4m、幅32.1m
排水量 41000噸
速力/續航力 33.25節;10000海浬/10節
動力 耶魯水管式重油鍋爐16座

GE感應式電動機4座

18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17.8cm(11.5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5.7cm

武裝 40.6cm/50連裝砲4座

15.2cm/53單裝砲16門

76mm/50單裝高射砲4門

12.7mm連裝機槍

固定式53.3cm魚雷發射管8門

同級艦 列克辛頓號(Lexington,CC-1)
星座號(Constellation,CC-2)
沙拉托加號(Saratoga,CC-3)
遊騎兵號(Ranger,CC-4)
憲法號(Constitution,CC5)
美國號(United States,CC-6)

南達科塔級(South Dakota)戰艦

     歷經了長久的努力,銜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在1914年正式開通,美國海軍也因此得利。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布恩上將提出美國海軍以新式主力艦為中心骨幹,發展成為兩洋艦隊,由於所提出的計劃皆是以三年為一個週期,因此便被稱為三年計劃

     南達科塔級算得上是科羅拉多級戰艦的改良型,比起使用和田納西級幾乎相同船體但緊急變更設計採用四座40.6cm/45連裝主砲的科羅拉多級,南達科塔級不論是在攻擊力還是防禦力上都有顯著的提升,另外由於在設計之初便是針對40.6cm/50主砲,因此在性能上也較科羅拉多級更傑出。 南達科塔級在攻擊力上較科羅拉多級佔優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科羅拉多級當初是針對35.6cm/50三連裝砲塔設計的,而在日本海軍推出搭載41cm/45的長門級後,科羅拉多級的砲座僅只能夠裝備較輕型的40.6cm/45連裝砲,相較之下南達科塔級所使用的40.6cm/50三連裝主砲不僅主砲數量較多,由於長倍徑的原因在穿甲值和射程上也勝過40.6cm/45,另外南達科塔級的副砲也由以往所使用的12.7cm/51單裝砲改為威力更大的15.2cm/53單裝砲,數量也從8門提高到12門,攻擊力自然提升了不少。而更 為驚人的部分應該是在防禦上,由於南達科塔級在建造時便吸取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雖然和科羅拉多級相同的使用34.3cm厚的舷側裝甲,但由於南達科塔級已經導入了斜面裝甲的概念,自然防禦力更上一層,更恐怖的是南達科塔級的舷側裝甲光是厚度就已經勝過八八艦隊計劃中所有的日本主力艦了 ;加上南達科塔級由於使用電力推進系統,因此在防禦上也有集中防禦的優勢,16座鍋爐由於採用集中配置的方式,使得南達科塔極有著在外觀上極為明顯特徵的"人"字形 集合式煙囪,另外在爐艙和機艙附近更縱向隔間配置了五層的防水船艙,更進一步的提高軍艦的防禦和損管能力。南達科塔級所採用的新型GE電動機能夠輸出60000匹馬力,這比起科羅拉多級只能輸出28900匹馬力好上了許多,不過由於僅配置兩座,因此在速度上僅超過科羅拉多級兩節,但是節省的空間卻對軍艦本身有更好的利用

     南達科塔級分別在1920年到1921年正式起工建造,不過由於華盛頓限武會議的關係,所有建造工事在1922年2月停止,並在隔年以未成艦的狀態拆解

尺寸 長208.6m、幅32.2m、吃水9.6m
排水量 41400噸
速力/續航力 23節;8000海浬/10節
動力 耶魯式重油鍋爐16座

GE或西屋感應式電動機2座

6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34.3cm(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8.9cm

武裝 40.6cm/50三連裝砲4座

15.5cm/53單裝砲15門

7.6cm/50單裝高射砲8門

12.7mm連裝機槍

53.3cm固定式發射管2門

同級艦 南達科塔號(South Dakota,BB-49)
印第安那號(Indiana,BB-50)
蒙大拿號(Montana,BB-51)
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BB-52)
愛俄華號(Iowa,BB-53)
麻塞諸塞號(Massachusetts,BB-54)

英國海軍部分

戰艦聖安德魯級

     在一次大戰後,英國海軍有感於自身大量的無畏級戰艦已經逐漸過時,加上日本和美國也在分別大規模的建造最新型的主力艦,因此決定停止剩下的胡德級戰鬥巡洋艦的建造工事,取而代之的是重新設計新型的戰艦和戰鬥巡洋艦各四艘,其中的戰艦便是聖安德魯級,戰鬥巡洋艦則是無敵級。但是由於一次大戰後英國的財政吃緊,因此要求海軍新型的戰艦和戰鬥巡洋艦必須採用相同的船體設計,這使得聖安德魯級在設計之初便遭遇了相當的挑戰

     聖安德魯級戰艦在設計時便吸取了日德蘭海戰中的戰訓,因此把裝甲防護力的提升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除了徹底採用集中防禦的方式外,為了改善大角度炮彈擊中水平甲板的問題,聖安德魯級將原本英國戰艦單一層薄水平裝甲板改為多層甲板裝有裝甲板以強化水平防禦,垂直防禦的部份則藉著導入傾斜裝甲的方式來強化,除此之外水下部分也利用燃油艙、木夾板和裝甲板來防禦水下攻擊。另外有鑒於美國戰艦新搭載的40.6cm/45砲在攻擊力上勝過英國海軍使用的38.1cm砲,因此決定使用更為巨大口徑的主砲,由於當時英國海軍已經在狂怒號上搭載45.7cm/40砲,但是45.7cm/40砲在性能上並不能和正規的艦砲相比,其性能取向較偏重於對陸岸轟,因此英國海軍決定在新型戰艦上採用新開發的45.6cm/45砲。依照英國海軍的需求,首先設計出來的便是以胡德級放大改良的L案,但是L案的設計被認定為水線裝甲帶長度不足導致垂直防禦不足,因此被廢棄,英國海軍也對要求做了些修正以求減輕重量並縮小船體,避免對港口及船塢等設施造成過大的壓力

     而經過重新的設計M3案則被認為是較成功的且劃時代的設計,採用同樣設計但使用連裝砲塔的M2案則被認為重量較大而被廢棄。首先M3案採用的平甲板船型,為了縮減軍艦的排水量和尺寸,M3將主機全部移到艦艉以縮短傳動軸,藉以達到減重和所短防禦區的目標。另外M3案更導入了水下裝甲防禦的概念,在當時來說這種將裝甲帶延伸到艦底的設計可以說是相當前衛且創新的,同時這也對水下防禦的改善有相當的幫助。三座連裝砲塔以前二後一的方式配置於艦橋前後,前桅杆被分離出來配置於後部主砲的後方,而傳統上配置在前桅杆上的涉及指揮所以和測距儀一同整合於艦橋上。由於採用集中配置而採用的單煙囪設計,加上全砲塔化的副砲,使得M3案的外型看起來煥然一新,和之前的英國戰艦完全不同。M3案在1920年12月被英國海軍正式認可為新型艦的基本設計,之後經過小幅的的修改而成的N3案被確定為聖安德魯級的決定版

     聖安德魯級和同期其他國家的戰艦相較,由於採用了新型的45.7cm/45主砲,攻擊力勝過以採用40.6cm/45的美國戰艦和41cm/45的日本戰艦,加上裝甲厚實、防禦區域短且集中,整體戰力頗為驚人。但是聖安德魯級所預定使用的45.7cm/45三連裝主砲在研製上卻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因此在華盛頓限武條約簽訂前就被宣告放棄了,但是聖安德魯級的設計很明顯的影響到後來的納爾遜級戰艦,這足以證明聖安德魯級戰艦設計上的過人之處

尺寸 長250.1m、幅32.3m
排水量 48500噸
速力/續航力 23.5節;不明
動力 鍋爐形式和數量不明

布朗•寇蒂斯齒輪傳動渦輪機2座

56000匹軸馬力(另一說為80000匹軸馬力)、雙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38.1cm(18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20.3cm

武裝 45.7cm/45三連裝砲3座

15.2cm/50連裝砲8座

12cm/50單裝高射砲6門

2磅四連裝砰砰砲10座

62.2cm固定式發射管2門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2架
同級艦 聖安德魯號(HMS St. Andrew)
聖大衛號(HMS St. David)
聖喬治號(HMS St. George)
聖派翠克號(HMS St. Patrick)

戰鬥巡洋艦無敵級

     無敵級是英國海軍和聖安德魯級戰艦同期展開的造艦計畫,基本上來說聖安德魯級是英國海軍新世代的傳統型戰艦,而無敵級則是高速的戰鬥巡洋艦。由於經費的問題,無敵級被要求和聖安德魯即採用同依船體的設計,因此採用傳統戰艦設計的聖安德魯級將採用厚裝甲防禦,而無敵級則採用略輕的防禦,剩餘的空間則用於搭載提供高速航行的鍋爐和燃機

     無敵級的設計中最先提出的K案,基本上是聖安德魯級L案的輕防禦高速版本,然而K案卻被英國海軍判定為航速和防禦力皆不足,因此後續的發展以聖安德魯級較成功的M3案為藍本修改而成。以M3案首先發展而來的便是I3案,I3案基本上採用和M3案相同的主砲和武裝,舷側裝甲從38.1cm減為30.5cm、水平裝甲則從20.3cm減為17.8cm,船體則大幅延長並改為四軸推進,多安裝的鍋爐和燃機使其輸出馬力提高到180000匹,以滿足戰鬥巡洋艦對高速 力的要求,為此也多出了一根煙囪以供鍋爐排煙。但是I3案高達279m的艦長使得英國海軍駁回了這項設計,因為這種艦長將使得英國海軍的船塢無法容納的下這艘巨艦,故英國海軍要求減短艦身和重量,並提高其防禦力,而得到的成果便是H3案。H3案將45.7cm三連裝主砲三座改為連裝三座,水平裝甲防禦則提高到聖安德魯級的水準、舷側裝甲提升到35.6cm以追求防禦力的提升,這樣成功的使得艦身長度減短近20m、排水量則減輕了約7000噸。另外同時英國海軍也嘗試將H3案的主砲從45.7cm/45連裝砲換裝成40.6cm/45三連裝砲,這就是所謂的G3案,由於換裝上並無太大的問題,因此英國海軍決定採用G3案作為無敵級戰鬥巡洋艦的最終設計。G3案和聖安德魯級的N3案相同都將舷側的裝甲從傾斜25度改為較保守的18度,另外G3案也略減少鍋爐的搭載數使得燃機出力減少至160000匹,航速也下降至32節,不過在當時和美國海軍的列克辛頓級或是日本海軍的天城級相較之下,無敵級還是具有水準之上的表現的

        和主砲研製產生技術上困難的聖安德魯級不同,無敵級的準備工作很順利的完成了,並且在1921年10月發包給造船廠準備進行建造,但由於隨後英國簽訂了華盛頓限武條約,無敵級隨即就決定停止建造

尺寸 長261.1m、幅32.3m
排水量 48400噸
速力/續航力 32節;不明
動力 耶魯式鍋爐20座

布朗•寇蒂斯齒輪傳動渦輪機4座

16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35.6cm(18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20.3cm

武裝 40.6cm/45三連裝砲3座

15.2cm/50連裝砲8座

12cm/50單裝高射砲6座

2磅四連裝砰砰砲10座

62.2cm固定式發射管2門

搭載機 不明
同級艦 無敵號(HMS Invincible)
不屈號(HMS Inflexible)
不撓號(HMS Indomitable)
不倦號(HMS Indefatigable)

日本海軍部分

加賀級戰艦

     日本海軍從1907年開始便一直視美國為主要假想敵,因而在1914年便以新銳主力艦組成艦隊的骨幹提出了"八四艦隊"的構想,所謂的八四艦隊就是由艦齡八年內的八艘戰艦和四艘戰鬥巡洋艦為艦隊中心,輔以其他補助艦艇形成的強大艦隊,當時八四艦隊包括了已服役的四艘金剛級戰鬥巡洋艦、兩艘扶桑級戰艦 、兩艘伊勢級戰艦以及四艘新建的長門級戰艦,後來由於日德蘭海戰的影響,長門級的三號和四號艦決定重新修正設計,於是成為了所謂的加賀級戰艦

     加賀級在設計上算是長門級的強化版 ,這主要是應對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做出設計上的變更,除了強化攻擊的火力外,改善甲板部分的水平防禦、導入斜面裝甲技術和對水下防禦的部分也必須增強,加上全新概念的排煙道防禦裝甲板設計,因此加賀級在修改設計後排水量比起長門級暴增了不少,外型則因為造艦技術的進步,採用了能夠減輕結構重量的前高後低的平甲板設計。 另外和長門不同的是加賀由於使用了效率更好的鍋爐(蒸汽壓力自每平方公分18.3公斤上升到20公斤),因此鍋爐數量比起長門減少了10座(重油鍋爐8座、煤/重油混燒鍋爐2座),爐艙的長度也減少了18公尺,這不但使得加賀使用單煙囪設計就可以應付,而且對艦體的防禦也有幫助。而 煙囪和爐艙所剩的空間再加上多增長近20公尺的艦身,加賀級可以比長門級多安裝一座主砲塔,而且加賀級的主砲的仰角也自長門級的30度一舉提升至43度,射程因此增加了7900公尺,戰鬥力自然上升了不少

     可以說是八四艦隊中最重要骨幹的加賀級,首艦加賀在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起造,二號艦土佐則於1920年2月16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起造, 由於是日本海軍相當倚重的軍艦,兩艦的起造和下水典禮都辦的相當盛大。例如土佐起工典禮時,起工典禮的第一錘是由當時正好在九州巡視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所打下 ,隔年11月17日加賀和12月18日土佐下水典禮更是由博恭王(後為日本海軍元帥)親臨現場觀禮,不過由於華盛頓條約的簽訂,兩艦的工事在1922年5月正式終止。土佐在同年8月1日由佐世保丸、真名鶴丸、夕顏丸、雁丸和鵯丸五艘拖船脫離長崎港,並在伊王島北方兩海浬處改由海防艦富士繼續拖曳的作業,並在海防艦八雲的護衛下於8月4日抵達吳港。1924年時土佐成為日本海軍的實彈射擊標的艦,主要供給主力艦以及重巡洋艦進行相關的大口徑主砲擊新式兵器的測試,之後於1925年2月2日由拖靶艦攝津進行拖曳離開吳港進行自沉處分,土佐於1925年2月9日上午7點沉沒於豐後水道沖之島西方18公里的土佐海,僅留下前檣的部分被三菱長崎造船廠安置在向島丘成為在造船廠殉職者的紀念碑主體。而原本預定要拆毀的加賀在1923年9月1日卻好運的碰上了關東大地震,預定要改裝成空母的戰鬥巡洋艦天 城因此在船台上受到相當嚴重的損傷而由加賀頂替,這部分以及之後的資料請參照聯合艦隊航空母艦區的加賀一文 。而預定給兩艦使用的主砲,則是在後來長門級改裝時供給長門和陸奧兩艦使用,其餘的則成為海防要塞的岸防砲

尺寸 長234.09m、幅32.31m
排水量 39900噸
速力/續航力 26.5節;8000海浬/14節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煤/重油混燒鍋爐4座

布朗•寇蒂斯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91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28cm(15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10.2cm

武裝 41cm/45連裝砲5座

14cm/50單裝砲20門

8cm/40單裝高射砲4門

53.3cm艦內固定式發射管8門

同級艦 加賀(かが)
土佐(とさ)

天城級戰鬥巡洋艦

     1917年在吸取了日德蘭海戰經驗後的日本海軍,由於得知美國建造列克辛頓級戰鬥巡洋艦的消息,加上最先建造的兩艘超無畏級戰鬥巡洋艦金剛和比叡船齡已經高於八年,於是修正了八四艦隊的計劃,改以再新建造四艘戰鬥巡洋艦的"八六艦隊"為基準,而新造的戰鬥巡洋艦便是天城級

     天城級的船體設計基本上改良自於加賀級,不過為了對應其能夠達到30節以上的高航速,天城級減少了裝甲的厚度,並且增加了鍋爐的數量、換裝上了能輸出131200匹軸馬力的新式燃機,不過這也使得天城級必須要加裝第二根煙囪以應付19座鍋爐的排煙需要,艦身長度也因此拉長了近20公尺,不過有鑑於長門級戰艦所遭遇的排煙逆流問題,天城級若是建造完成很可能也會同樣的把第一煙囪給折彎,甚至可能換上類似高雄級重巡洋艦所使用的整合型煙囪。另外由於鍋爐數量的增加,天城級的第三號砲塔必須要提高才有空間容納,因此天城級的砲塔配置是前後低、中間高,和加賀級的一三五號砲塔低、二四號砲塔高明顯不同。由於考量到乾舷部分的副砲在使用上限制較多,因此天城級僅保留了上甲板以上部份的副砲,乾舷部分的則完全廢除,此舉也使得天城級的船體水密性較加賀級來的優秀,這個設計也影響了後續日本主力艦的設計

     天城級的前兩艦天城和赤城在1920年12月分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和吳港海軍造船廠起工,後兩艦高雄和愛宕則在1921年12月分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和神戶川崎造船廠起工,然而於1922年12月簽訂的華盛頓限武條約中,四艦皆是以未成艦的狀態須遭廢棄,經過考量後日本海軍決定將天城和赤城改裝為空母,後兩艦則在1923年拆解。但是1923年9月發生的關東大地震中,原本預定改裝成空母的天城在船台上受到了嚴重的損毀,因而改由當時預定要廢棄但未拆除的未成戰艦加賀頂替改裝空母的工程,天城則於隔年廢棄解體

尺寸 長252.4m、幅30.8m
排水量 41200噸
速力/續航力 30節;8000海浬/14節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1座,煤/重油混燒鍋爐8座

技本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312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25.4cm(12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9.5cm

武裝 41cm/45連裝砲5座

14cm/50單裝砲16門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艦內固定式發射管8門

搭載機 無搭載機
同級艦 天城(あまぎ)
赤城(あかぎ)
高雄(たかお)
愛宕(あたご)

紀伊級戰艦

     自1920年起,日本海軍重新修正了整個造艦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八六艦隊計劃中所包含的兩艘扶桑級戰艦、兩艘伊勢級戰艦以及榛名、霧島兩艘戰鬥巡洋艦已經超過八年的艦齡,以及美國海軍當時已經通過列克辛頓級和南達科塔級的建造計劃,因此日本海軍將計劃修正為八八艦隊計劃,也就是戰艦和戰鬥巡洋艦各八艘,其中紀伊級便是屬於戰艦的部分

     紀伊級當初設計時,由於美國已經在著手建造南達科塔級戰艦,因此紀伊級原本想要搭載三連裝的41cm/45主砲,只不過因為技術上的困難因此仍使用和天城級相同的連裝式砲塔 ,後來也有提出過使用輕巡夕張相同的連裝式副砲塔設計,不過後來基於實務上的考量,決定以天城級戰鬥巡洋艦的船體為藍本,提升裝甲的厚度使其防禦力達到加賀級戰艦的標準,不過由於排水量 增加1300噸,導致紀伊級雖然和天城級裝載相同的燃機,速力卻略降了0.25節左右,除此之外紀伊級的設計和天城級幾乎相同 。不過在學研「歷史群像」太平洋戰史系列vol.41─世界的戰艦一書中,作者大塚好古先生認為以後來美國海軍戰艦賓夕法尼亞號增加導致排水量上升的程度,紀伊級和天城級相比光是水平裝甲加厚2.2公分、舷側裝加加厚3.8公分,破片防禦裝甲也有加強,加上新增加的排煙道防禦機制,以紀伊級如此巨大的艦體排水量上升的程度應該在3000噸以上;另外又舉英國海軍戰鬥巡洋艦胡德號的例子,在紀伊級和天城級使用相同的船體和燃機的情況下,增加的3000噸排水量應該會導致速力下降到29.8節,比起日本海軍方面僅增加1400噸排水量和下降0.25節的數字相差頗多,因而特別在此提出給大家參考

     紀伊級最後因為簽訂華盛頓限武條約的緣故,四艦並未起工建造

尺寸 長252.4m、幅30.8m
排水量 42600噸
速力/續航力 30節;8000海浬/14節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1座,煤/重油混燒鍋爐8座

技本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312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29.2cm(12度斜面裝甲)

甲板部分最厚11.7cm

武裝 41cm/45連裝砲5座

14cm/50單裝砲16門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艦內固定式發射管8門

搭載機 無搭載機
同級艦 紀伊(きい)
尾張(おれり)
駿河(するが)
近江(おうみ)

13號艦級

     八八艦隊的長門級、加賀級和紀伊級為主力艦中的戰艦部分,另外的巡洋戰艦則為天城級和一般所通稱的13號艦級。由於美國海軍南達科塔級戰艦的出現,紀伊級在火力上居於弱勢,因此在13號艦級的主砲上出現了兩種方案,一個是風險比較小、設計較簡單的41cm/45三連裝主砲,不過採用此一武裝就必須搭載5座砲塔才足以在火力上壓倒南達科塔級;另外一個方案就是研發新式的45.7cm/45連裝主砲,雖然風險比較高設計也較複雜,但是僅只要搭載4座砲塔就足以抗衡南達科塔級。日本海軍最後從實務上的考量,選擇研發了新式的45.7cm/45主砲,而為了裝載這些主砲和達到30節目標的高速力,13號艦級捨棄了煤/重油混燒鍋爐,全數搭載重油鍋爐並較紀伊級更進一步增加了鍋爐的搭載總數量,使其達到150000匹軸馬力的高出力,雖然船體採用紀伊級的放大設計,但是為了容納上述的裝備,成為了全長274.1m的巨大船艦 。另外艦身由於改為對18吋砲防禦,舷側裝甲厚度一舉上升到33cm,水平裝甲的厚度也上升到12.7cm,並且也和紀伊級相同強化了排煙道的防禦機制

     但是13號艦級的規格卻讓大多數的人認為應該有相當的問題,比如學研「歷史群像」太平洋戰史系列vol.41─"世界的戰艦"一書作者大塚好古先生以美軍的愛俄華級戰艦為例,認為13號艦級的出力大概只有愛俄華級的70%(愛俄華級燃機出力約212000匹軸馬力),因此較為合理的速力推測應該是落在28.5節到29節之間,加上45.7cm主砲巨大的砲口壓力和發射爆風,最後艦體的很多部分可能得要重新做補強或是變更設計,因此13號級艦真的建造完成的話,外型設計上很可能和大家所推測的外型完全不同也說不定

     13號艦級最後因為簽訂華盛頓限武條約之故,四艦未起工便宣告放棄

尺寸 長274.1m、幅30.8m
排水量 47500噸
速力/續航力 30節;續航力不明
動力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14座

技本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50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裝甲 舷側部分最厚33cm(斜面裝甲,傾斜角度不明)

甲板部分最厚11.7cm

武裝 45.7cm/45連裝砲4座

14cm/50單裝砲16門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艦內固定式發射管8門

搭載機 無搭載機
同級艦 四艦名稱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