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輕巡洋艦天龍級
(LIGHT CRUISER TENRYU CLASS)
天龍(てんりゅう)
1914年,英國海軍新建造了阿瑞蘇斯級巡洋艦(Arethusa,希臘神話中的水神),這種巡洋艦擁有40000匹軸馬力和較細長的艦身,當時英國巡洋艦的長幅比為9:1,而阿瑞蘇斯級則高達11.2。此外在舊式巡洋艦舷側都裝有厚重的裝甲以抵抗敵艦的砲擊,但阿瑞蘇斯級卻採用了輕防禦,因此速力接近30節,各方面的性能都剛好適合擔任當時越來越高速化驅逐艦的指揮旗艦,英國海軍在建造了8艘阿瑞蘇斯級後又建造了6艘放大的卡羅拉級,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不少戰績。當時日本海軍赴英進行一次大戰觀察的人員,馬上把這種巡洋艦的消息傳回了日本,因此海軍在1916年提出了新型巡洋艦的建造計劃,這就是天龍級
天龍級有細長的艦身,並首次搭載了53.3cm三連裝發射管,主砲則全採用中心線配置,分別在艦橋的前後及後桅的前後各裝置了一門單裝的14cm/50砲,天龍也是首種將主砲全中心線配置的日本巡洋艦。另外天龍級採用了8座重油鍋爐和2座重油/煤混燒鍋爐,並在日本軍艦上首次採用減速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輸出軸馬力高達51000匹馬力,使得天龍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突破30節的巡洋艦。天龍級擁有三煙囪和前後桅的設計,並且採用了船艏樓的設計,使得天龍的各項性能比起之前建造的筑摩級巡洋艦來的優秀。天龍在1919年11月20日完工於橫須賀工廠,天龍級預定建造八艘以擔任水雷戰對旗艦和主力艦隊的護衛任務,不過在傳出美國海軍發展奧馬哈級巡洋艦後,日本海軍將主力投入了5500噸級巡洋艦的發展,因此天龍級只有完成了兩艘
不過天龍在完工後,缺點也是相當顯而易見。首先天龍所搭載的人力操作發射管由於在發射前必須先移到舷側才能射擊,在高速航行時操作十分的困難,因此在完工後不久便進行了改裝,將三連裝發射管改為中心線上的迴旋式。而在1930年時,天龍將前桅修改為三腳桅,這主要是因為在前桅上的射擊指揮所常因為主砲的射擊而產生震動,在砲戰時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因此改裝用較為穩定的三腳桅,改裝後由於射擊指揮所較為穩固,才真正的發揮原本的功能。另外在1937年時,天龍也在一號煙囪的前後方兩側各裝裝上了1座連裝的13mm機槍以增強防空能力,不過在開戰後就換裝了25mm連裝機槍
天龍在完工後,出任日本海地區的警備艦。而在中日戰爭時,天龍改出擊華南地區執行對中國的海上封鎖任務,並支援日軍在華南及中南半島一帶的作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天龍和龍田兩艦編組為第四艦隊第十八戰隊,屬於南遣艦隊的一員,並曾參加對威克島的登陸戰,之後轉向南洋和印度洋一帶,在珊瑚海海戰時則為機動部隊的護衛艦
1942年8月8日午夜,由三川中將率領鳥海(旗艦)、古鷹、加古、衣笠、青葉、天龍、夕張、夕風組成之第八艦隊,趁夜計劃以艦砲轟擊美軍剛佔領的瓜達康納爾島機場,並配合陸軍的反攻意圖奪回瓜達康納爾島,當時盟軍在瓜島附近的倫加島水域部署警戒艦隊,然而卻在深夜間突然遭到第八艦隊的偷襲,美澳的警戒艦隊卻遭到日軍的艦砲和魚雷攻擊,亞斯特利亞號、昆西號、文生號和坎培拉號四艘巡洋艦被日艦擊沉,輕巡洋艦芝加哥號嚴重損傷,完全失去了戰鬥能力。該戰中天龍雖然已經是艦齡二十幾年的老艦了,但仍然擊沉了美軍驅逐艦帕特遜號,在戰場上仍舊相當活躍
1942年11月13日深夜,日軍由高速戰艦比叡、霧島所率領的艦隊,攜帶大量三式彈準備進行轟炸瓜島韓德森機場的艦隊,在高速突入沙伏島附近海域時,和先前結束運輸作業的美軍艦隊碰的正著,雙方爆發激烈的砲雷戰。在一陣亂戰後,美軍巡洋艦亞特蘭大號、朱諾號以及5艘驅逐艦被擊沉,而日軍驅逐艦夕立和曉被擊沉,戰艦比叡嚴重受損無法操舵(之後自沉)。第二天深夜,這隻受創的艦隊遇上了以美國戰艦華盛頓號和南達科塔號兩艦為中心組成的艦隊,雙方爆發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雖然日軍以砲雷擊毀了當時雷達射控系統故障的南達科塔號,這些攻擊讓南拿科塔號失去電力,無法航行並失去反擊能力;但是華盛頓號卻已經準的雷達射控火力使霧島嚴重受創並起火燃燒(隨後自沉),其餘日艦見狀只好開始救援落水官兵後快速撤退。在該戰中天龍並沒有任何建樹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後,天龍在1942年12月為支援陸軍新幾內亞地區的作戰,由特魯克啟航前往馬丹擔任支援任務。12月18日,天龍在距離馬丹港8海里的外海遭到美軍潛艇阿爾巴可亞號的攻擊,天龍隨即沉沒,結束了它漫長的生涯
狀態 | 新造時 | 改裝後 |
尺寸 | 長142.65m、幅12.3m | 長142.65m、幅12.3m |
排水量 | 3230噸 | 3230噸 |
速力/續航力 | 33節;5000海浬/14節 | 33節;5000海浬/14節 |
動力 | 重油鍋爐8座
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 51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重油鍋爐8座
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 51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裝甲 | 舷側水線25~38mm
甲板16~25mm |
舷側水線25~38mm
甲板16~25mm |
武裝 |
14cm/50單裝砲4門 8cm/40單裝高射砲1門 53.3cm三連裝發射管2座 機雷48枚,佈放軌2條
|
14cm/50單裝砲4門 8cm/40單裝高射砲1門 13mm連裝機槍4座 53.3cm三連裝發射管2座 機雷48枚,佈放軌2條 |
搭載機 | 無搭載機 | 無搭載機 |
龍田(たつた)
龍田是天龍級二號艦,1919年3月31日完工於佐世保工廠。龍田在完工後隨即出任水雷戰隊旗艦,並擔任日本海方面的警戒任務,隨後轉往華中和華南等地進行警備任務,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龍田大部份都擔任華中和華南一帶的警戒任務
1924年3月19日,龍田在佐世保港外率領驅逐艦進行反潛演習,卻不慎撞上了當時正在潛望鏡深度潛航的四十三號潛艇,龍田的艦首受到了中度傷害,而四十三號潛艇慘遭撞沉,艇員全部罹難,這艘四十三號潛艇後來被打撈起來重新改裝,成為了二十五號潛艇。而在關東大地震時,龍田編屬於吳鎮守府的警備艦隊,當時龍田隨即滿載重建的資材全速趕往東京灣進行救援任務,身受當時日本民眾的愛戴
1934年3月6日起,由龍田率領第二十一水雷戰隊進行訓練任務,當時除了機械發生問題沒有參加的真鶴外,友鶴和千鳥兩艘魚雷艇皆有參加。3月11日深夜,艦隊由寺島水道啟航前往西彼杵半島和五島列島間的海域進行最後的夜間訓練,在該訓練中兩艇以龍田為假想敵,並要對其進行夜間高速魚雷攻擊,不過在第一次攻擊後,海面風浪轉强,於是三艦隨即回航。不料在凌晨4點20分左右,友鶴在大立島南方7海浬處遭到大浪衝擊,復原性不足導致翻覆。在友鶴翻覆後,由龍田帶纜勾住友鶴的螺槳軸以一節速度曳行前往佐世保,途中佐世保的工作隊前來協助,航行速度增加到四節,終於在13日清晨回到佐世保,之後切斷桅竿拖近船塢排水後,隨即切開艦底就出了13名官兵,其餘全數罹難,被稱為友鶴事件。友鶴事件後社會輿論上對海軍為加強武裝不顧犧牲艦艇安全性的行為提出嚴重抨擊,除了設計者藤本喜久雄造船少將引就辭職外(藤本少將在隨後的1935年1月死亡),海軍也對所屬艦艇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復原性增強改裝
龍田在完工後也和天龍一樣接受了改裝,將所搭載的人力操作發射管改為中心線上的迴旋式。而在1930年時,龍田將前桅修改為三腳桅,這主要是因為在前桅上的射擊指揮所常因為主砲的射擊而產生震動,在砲戰時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因此改裝用較為穩定的三腳桅,改裝後由於射擊指揮所較為穩固,才真正的發揮原本的功能。另外在1937年時,龍田也在一號煙囪的前後方兩側各裝裝上了1座連裝的13mm機槍以增強防空能力,不過在開戰後就換裝了25mm連裝機槍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天龍和龍田兩艦編組為第四艦隊第十八戰隊,屬於南遣艦隊的一員,並曾參加對威克島的登陸戰,之後轉向南洋和印度洋一帶,在珊瑚海海戰時則為機動部隊的護衛艦
在中途島海戰後,天龍和龍田轉往所羅門群島一帶進行支援任務。龍田大多率領水雷戰隊進行夜間補給和砲擊瓜島韓德森機場的任務,也就是所謂的"東京快車"艦隊。不過在1942年12月天龍被擊沉後,龍田改回到瀨戶內海進行訓練的任務
不過隨著戰局的惡化,龍田在1944年2月回到一線任務。1944年3月,為了支援陸軍新幾內亞方面的作戰,龍田在運補給品和士兵,護衛船隊由木更津前往特魯克。不過在3月13日深夜,龍田在八丈島西方水域遭到美軍潛艇山德蘭斯號擊沉,當天正是友鶴事件的10週年,龍田也是二戰中艦齡最老的日本巡洋艦
狀態 | 新造時 | 改裝後 |
尺寸 | 長142.65m、幅12.3m | 長142.65m、幅12.3m |
排水量 | 3230噸 | 3230噸 |
速力/續航力 | 33節;5000海浬/14節 | 33節;5000海浬/14節 |
動力 | 重油鍋爐8座
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 51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重油鍋爐8座
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齒輪傳動蒸汽渦輪 51000匹軸馬力、三軸推進 |
裝甲 | 舷側水線25~38mm
甲板16~25mm |
舷側水線25~38mm
甲板16~25mm |
武裝 |
14cm/50單裝砲4門 8cm/40單裝高射砲1門 53.3cm三連裝發射管2座 機雷48枚,佈放軌2條
|
14cm/50單裝砲4門 8cm/40單裝高射砲1門 13mm連裝機槍4座 53.3cm三連裝發射管2座 機雷48枚,佈放軌2條 |
搭載機 | 無搭載機 | 無搭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