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巡洋艦古鷹級
(HEAVY CRUISER FURUTAKA CLASS)
日本海軍在八八艦隊整備案時,除了大量建造的5500噸級巡洋艦外,另外還有提出裝備14cm/50艦砲12門的8000噸級偵查巡洋艦的構想。依照原本的構想該型軍艦除了擔負偵查索敵的任務外,還可以擔任通商破壞以及擊破敵方水雷戰隊的任務。不過在1916年,美國海軍提出配有15.2cm/53艦砲12門(連裝砲塔2座、單裝砲8門)的奧馬哈級巡洋艦建造計畫後,加上英國海軍裝備19.1cm/45單裝砲7門的霍金斯級巡洋艦服役,日本海軍正在建造的5500噸級巡洋艦在火力上明顯不足,因此偵查巡洋艦的建造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修改。經過評估後,設計案以新發展的三年式20cm/50艦砲 做為主武裝以確保火力,搭載方式則以全中心線上配置以發揚火力,船體結構則參考5500噸級巡洋艦的設計,但為了減輕重量改以將裝甲板融入艦體結構的方式建造,這些設計後來在試驗性質的小型巡洋艦夕張上都有得到驗證。偵查巡洋艦在設計時還另外搭載了當時最新式的八年式61cm魚雷,不過考慮到新型艦的乾舷高度較高,若是採用上甲板迴旋式可能會導致魚雷在入水時受損,因此改採用艦身內部固定式的一二式61cm連裝發射管,並輔以35節的高速力 。由於偵查巡洋艦在設計時是逢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因此很多人認為古鷹是受到華盛頓條約影響所設計的"條約巡洋艦",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古鷹的很多基本要點其實早在八八艦隊計畫時就已經確定,真正達到華盛頓條約上限的"排水量一萬噸以下、主砲口徑8吋以下"條約巡洋艦應該是更後出現的妙高級巡洋艦
變更設計後,古鷹在1922年12月5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起造、1926年3月31日完工,不過由於建造工事的順利,反而比先開工的姊妹艦加古先完工,因此成為了一號艦。 完工後的古鷹在造型上和過往的日本巡洋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為了減輕重量並且兼顧航行表現,古鷹裝備了鉗形艦艏(也就是飛剪式艦艏,艦艏的最上部分向外大幅的擴張以抑制波浪打上甲板的機會,5500噸級中僅有長良級的阿武隈和川內級的神通、那珂有使用)和過往採用匙形艦艏的5500噸級巡洋艦不同,艦艏更是大幅的提高乾舷高度改善耐波能力,然而之後艦身採用往後大幅向下傾斜的設計,比起過往採用的長船艏樓設計,這種傾斜平甲板設計可以更進一步的減少結構的重量,在之後日本所設計的巡洋艦中,除了較特殊的香取級外,其餘皆採用這種艦體設計足以窺見其優秀之處。作為主要武裝的6門20cm/50單裝艦砲(砲塔為A型砲塔)以低-高-低的金字塔型分成兩個砲群配置在前後甲板中心線上,由於是全中心線配置,不管是向左舷或右舷都可以發揚全部火力,比起之前5500噸級巡洋艦裝備7門主砲但兩舷側僅可使用6門來的有效率。另外古鷹也是率先採用塔型結構的日本巡洋艦,因此得以像戰艦一般將主砲射擊所和方位盤等堆疊在航海艦橋之上,不像過去的巡洋艦必須在前桅杆處另外裝設主砲射擊所和方位盤;而為了避免排煙逆流的問題,古鷹採用了將第一煙囪像後彎曲和第二煙囪一體化的集合煙囪設計,因此在外觀上和同樣採用三煙囪的長良級比起來清爽了許多,這種設計也被後續的日本巡洋艦所沿用。後部的第四砲塔上則裝備了1925年自德國亨克爾公司引進的飛機滑走台, 滑走台坡道全長約27m以5度角向下傾斜,上半部固定在砲塔上,前半的延長部分必要時可以卸除以免影響艦砲射擊,而滑走台上則鋪設有滑軌,搭載機可以利用滑車在坡道上下滑並同時加速,加上艦體本身的船速以達到起飛的速度,而為了向舷側起飛戰機,滑走台前端可以略微向左右舷側移動,雖然並不是很理想,但總算能夠在艦艇不需停止的狀況下起飛戰機
但在完工之後,古鷹還是有惱人的排煙逆流的問題,雖然不至於像長門級戰艦那樣直接排煙倒捲,但特別是光學儀器受到排煙的熱氣影響形成嚴重的折射影響,因此沿用輕巡夕張的方式將煙囪的高度加高,並且將原本水平的頂端改為前部較高向後傾斜的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古鷹級採用單裝砲塔,和後續採用連裝砲塔的重巡洋艦相比,由於沒有砲口爆風相互干涉的問題,古鷹級在1930年代早期的各種艦隊射擊訓練中命中率都是最高的(其次的是三砲塔的青葉級,五砲塔的妙高級和高雄級命中率最低),這個情形一直到加裝九八式發砲延遲裝置後,連裝砲塔的命中率才有改善
在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後,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艇噸數受到了限制,因此轉而向以嚴酷的訓練來提高戰力。1927年8月24日,聯合艦隊的主力艦艇前往島根縣的美保關近海進行夜間燈火管制演習,由主力艦(第一艦隊為戰艦長門、陸奧、伊勢、日向,第二艦隊為戰鬥巡洋艦金剛、比叡)以及輕巡(鬼怒、阿武隈、龍田、由良)擔任假想敵,第五戰隊(重巡古鷹、加古,輕巡神通、那珂)和第二水雷戰隊(旗艦輕巡夕張,含22驅逐隊<驅逐艦皐月、水無月、文月、長月>、26驅逐隊<驅逐艦柿、榆、栗、栂>、27驅逐隊<驅逐艦菱、堇、蕨、葦>、29驅逐隊<驅逐艦追風、疾風、朝凪、夕凪>、30驅逐隊<驅逐艦睦月、如月、弥生、卯月>)擔任攻擊方,古鷹和加古兩艦以最新銳巡洋艦之姿參加。然而就在2300過後,由神通和那珂兩艦準備攻擊敵方艦隊時,突然遭到探照燈鎖定,特別是龍田的探照等捕捉到神通,因此神通的水城圭次艦長認定已經失去攻擊的先機,遂和那珂一同右迴旋,但卻因此和27驅逐隊發生衝撞事件,神通的艦艏撞上蕨的艦舯導致蕨的鍋爐發生爆炸當場將艦身炸成兩節沉沒,神通則失去第一砲塔之前的艦艏部分;那珂見到神通發生狀艦事故後緊急迴避,卻導致自己的艦艏衝撞葦的艦艉,那珂同樣失去了艦艏部分,葦則失去艦艉完全失去航行能力。事故發生後,各艦隨即投入搜救任務,戰艦陸奧、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以及空母鳳翔的的艦載機升空進行搜救任務,尚能航行的那珂在比叡和古鷹的護衛下前往舞鶴進行應急搶修,而失去航行能力的神通則由金剛曳航並在加古的護衛下前往舞鶴,同樣失去航行能力的葦則在阿武隈的曳航下前往舞鶴。 這次事件被稱為美保關事件,主要的是發原因指向日本海軍過度激烈的訓練造成,事件發生後神通艦長水城圭次上校自殺謝罪,但是日本海軍的演習激烈程度卻未因此減低。在美保關事件後,第五戰隊由於神通和那珂需要修復而將其除籍,空缺則於1927年底由新造的重巡青葉和衣笠補上
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中,對巡洋艦作出排水量依前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下限1850噸;以配砲口徑分為A類(6.1吋以上,最大不得超過8吋,後來一般通稱A類為重巡洋艦)以及B類(5.1吋以上,不得超過6.1吋,後來一般通稱B類為輕巡洋艦),更明訂各國保有的排水量總數,因而 使日本海軍在條約簽訂後感到極大的威脅,進而追求在條約限制的排水量下最大程度搭載武裝以提高各艦的作戰能力,最後導致了友鶴事件的悲劇
古鷹在1932年至1933年進行了小幅度的改裝,首先拆除飛機滑走台改在第四主砲前方裝設吳式二號一型彈射器,並對塔型艦橋頂端的光學裝備加裝防震裝置改善震動的問題,航海艦橋的兩側則各新增加了一座13mm連裝機槍。另外原本在煙囪兩側裝備的三年式8cm/40單裝高射砲也換裝成和青葉級相同的十年式12cm/45單裝高射砲(B1型,人力操砲),第一煙囪的兩側 前方各追加了一座鋼骨結構架高的一四式高射方位盤,前後煙囪間的兩個探照燈台座也有加高的改裝,方位測定儀的天線則為了閃避前部砲群的爆風改裝備在後部艦橋上
而在1936年1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退出第二次倫限武會議後,裝備較舊且排水量較小的古鷹級面臨急需改裝以應對作戰的需求,古鷹在1937年3月16日在吳港海軍造船廠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裝。首先是將人力裝填的20cm/50單裝艦砲換裝成機力裝填的20.3cm/50連裝砲(砲塔則採用E型砲塔),由於採用機力裝填的方式,發射速度大幅的提高,不過重量因此上升,加上重心改變因此主砲裝備的位置有所改變。同時因為使用上的不便,將艦身所有的固定式發射管拆除,改成在後部艦橋兩舷處各安裝一座甲板旋回式的九二式61cm四連裝發射管(附有防波浪盾和次發裝填裝置)。前艦橋結構大幅度的改裝,頂部則追加了一座6m測距儀,換裝了各種較新的光學儀器並在航海艦橋前方追加兩座1.5m測距儀,航海艦橋的帆布天蓋也換成鋼製的固定式頂蓋並追加防空指揮所,前桅杆造型也做了變化並縮短,並將13mm連裝機槍移到了航海艦橋前端。在動力系統方面,古鷹在這次改裝中將原本的重油/煤混燒鍋爐換裝成重油鍋爐,後煙囪也因而變細,在造型上有很大的變化。另外為了對應較新式的九四式水上偵查機,古鷹將原本的彈射器換裝成較新式的吳式二號三型,並將後桅杆上的吊桿換成較大型的起重機,後桅杆基部則裝設有小型的飛機整備甲板,後部艦橋也因此變大,其上方兩側則加裝了各兩座25mm連裝機槍,並將原本兩煙囪間的兩座探照燈台改為一座,前煙囪兩側原本裝設的高射 方位盤由於移動到了前艦橋3.5m測距儀處並換裝為九一式高射指揮裝置,該處則各換裝了一座探照燈。另外古鷹還強化了艦體防禦,後甲板上裝設有一門裝填演習砲 和兩舷各兩座發煙筒,前甲板造型做了些許的修正,導致排水量和吃水深度的上升,因此古鷹將艦體加空並且在船舯兩舷水線加裝防雷船腹提高浮力,高射砲也換裝成附有防波浪盾的B1型砲架,因為排水量增加和長寬比變小,雖然在換裝鍋爐後出力略有增加,但是速力反而因此下降。另外由於改用電動油壓式的砲塔和舵機,加上新增的電子裝備,古鷹在改裝時另外追加兩座蒸氣渦輪發電機以因應大幅增加的用電量
古鷹的改裝工程於1939年4月30日完成,和姊妹艦加古一同改編入第一艦隊第六戰隊(後來青葉和衣笠改裝完成後也編入同戰隊),隨後於1940年10月11日參加日本"紀元兩千六百年特別觀艦式"的海上閱兵,觀艦式於東京灣橫濱港外海以錨泊的方式進行,當時戰艦比叡擔任天皇御召艦(天皇座艦),先導艦為重巡高雄,古鷹和加古兩艦則擔任供奉艦(供奉艦為日本海軍觀艦式時,來賓、軍方高層以及其他國家駐日武官所搭乘的艦艇)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海軍為了支援陸軍的G作戰計畫,將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敷設艦津輕、23驅逐隊(驅逐艦菊月、夕月、卯月<以上睦月級>、朧<吹雪級>)、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前往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集結。12月8日開戰同時隨級以艦隊搭載的水上偵查機16架對關島進行空襲,在連續兩天的空襲後,日軍於12月10日凌晨發動登陸作戰,由於當地美軍駐軍人數不多加上日軍事先過度高估美軍的戰力,在戰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戰鬥很快便宣告結束(約略在當天1500左右結束戰鬥),日軍占領關島並將其改名為大宮島。隨後由於日軍第一次進攻威克島失利,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力(包含第二航空戰隊<空母蒼龍、飛龍>、第八戰隊<重巡利根、筑摩>、第17驅逐隊<僅派出驅逐艦谷風和浦風>、第六戰隊<古鷹、加古、青葉、衣笠>、第六水雷戰隊<輕巡夕張,驅逐艦追風、睦月、望月、弥生、朝凪、夕凪>、第18戰隊<輕巡天龍、龍田>、特設巡洋艦金剛丸和金龍丸、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特設敷設艦天洋丸等)在12月21日再度發動第二次攻勢,由於第二航空戰隊強勢的奪取制空權,日軍於22日中午過後開始登陸作戰,雖然遭逢惡劣海象加上美軍駐守部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於12月23日1040宣告暫領威克島,並將其改名為大鳥島
1942年1月29日,日軍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之前的航線,制定了MO攻略做戰,目地在於奪取新幾內亞東南端的摩爾斯比港(Port Moresby)和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Tulagi),並在圖拉吉島上修建水上飛機的基地用以監視珊瑚海(Coral Sea)。不過由於新幾內亞島上山脈錯綜複雜,若是經由陸路進攻不僅曠日廢時而且難度極高,因此決定在海軍的支援下改由海路向新幾內亞島東部進行登陸作戰,不料在3月10日,美國海軍由空母列克 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為首的機動部隊空襲了日軍佔領的萊城(Lae)和薩拉毛亞(Salamaua),並造成日軍一定的損失(三艘特設巡洋艦和一艘運輸船被擊沉,14艘船艦被擊傷,另外130人死亡),對此深感威脅的日軍決定增強進攻的戰力,除了原本用來支援和護衛登陸部隊的輕空母祥鳳外,希望能夠在調派機動部隊的大型空母支援,當時聯合艦隊已經開始構思中途島的作戰,因此在4月16日勉強決定抽調剛從印度洋空襲戰中歸來的,並在4月25日於特魯克(Truk)進行集結,目標是搜尋並消滅美國海軍的機動部隊。 日軍的登陸部隊在1942年5月3日登陸圖拉吉島並將之佔領,得到消息的美國海軍由弗萊契少將(Frank J. Fletcher)所率領的第17特混艦隊(TF17)隨即於5月4日對圖拉吉島發動四波空襲,日軍損失慘重,隨後TF17、TF11和TF44會合並接受油輪加油;同日MO攻略部隊從臘包爾(Rabaul位於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中的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北端)出發前往摩爾斯比港。5月7日清晨,翔鶴的偵察機(九七式艦攻)回報發現 美軍空母,隨後翔鶴和瑞鶴兩艦派出了第一批攻擊隊,但在稍後古鷹和衣笠艦上的偵察機(九四式水偵)回報在不同的位置發現"沙拉托加級空母",加上MO機動部隊的攻擊機群到達目標後只發現油輪尼奧肖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在經過搜巡後並未發現機動部隊後將兩艦擊沉,因此日軍發現美軍機動部隊的位至遭到誤判,MO攻略部隊已經深陷險境,因此決定讓MO攻略部隊向北進行規避。但是美軍的從澳洲起飛空襲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的B-17轟炸機向TF17回報發現"空母一艘、巡洋艦四艘"的消息,TF17的兩艘空母隨即起飛攻擊隊,當時MO攻略部隊雖然有展開以祥鳳為中心的輪型陣形,但是並未協調發揮出密集火網(當時日軍的思想是以機動性規避空襲),祥鳳遭到密集的攻擊,短時間內遭到7枚魚雷和13枚炸彈命中,艦上燃起大火並宣布棄艦,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所損失的第一艘空母。在經過救助和搜索生還者任務後,當天夜間日軍決定將第六戰隊分割,古鷹和衣笠加入MO機動部隊,加古和青葉則和第18戰隊(含輕巡天龍、龍田)前去協助護衛運輸船。5月8日上午,MO機動部隊和TF17雙雙發現對方並起飛攻擊隊,在上午的空襲中,空母瑞鶴緊急躲入雷雨颮中迴避了攻擊,躲避不及的翔鶴遭到集中攻擊,飛行甲板遭到兩枚450kg(1000磅)炸彈命中,造成飛行甲板和飛機升降機大破,艦體前部的命中彈更擊中汽油艙造成翔鶴艦上嚴重的火災,使得翔鶴失去起降戰機的能力,因此當翔鶴和瑞鶴的攻擊機群返航時只能降落在瑞鶴上,由於翔鶴的損傷加上飛機的損失,日軍判斷登陸作戰難以進行,不得不將艦隊召回;美軍空母列克辛頓號同樣遭到攻擊,兩枚魚雷擊中艦身左舷前方和中部,造成前部飛機升降機故障、航空汽油外洩以及鍋爐艙進水,使得列克辛頓號航速下降到24.5節並向左舷傾斜七度;兩枚分別命中左舷前部五吋砲群和煙囪的250kg炸彈則對附近人員造成嚴重的殺傷,雖然之後損管發揮效用,但是由於外洩油氣造成的爆炸,導致列克辛頓號失去動力和損管能力,加上艦身陷入火海,最後宣布棄艦並由驅逐艦菲爾普斯號擊沉。約克鎮號則在艦身中部的飛行甲板被命中一枚250kg炸彈,排煙道受到損傷使得速力下降到24節,加上三枚至近彈的影響造成重油大量流失,只能先行脫離戰場,珊瑚海海戰結束。雖然日軍還是成功奪取圖拉吉島並且擊沉列克辛頓號,但是主要目標摩爾斯比港並未奪取,因此珊瑚海海戰在戰術上可說是日軍的勝利,但是美澳聯軍則在戰略上保存了美澳航道的暢通而取勝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向所羅門群島一帶發動奇襲式的登陸作戰,依靠機動部隊提供的空中支援,短短一天佛羅里達群島便宣告失守,盟軍在隔日夜間更是攻略了重要的目標─瓜島上即將完工的機場。日軍在得到島上守軍的急電後,緊急調派第4和第25航空戰隊的一式陸攻(約27架)由台南航空隊的18架零式戰鬥機護衛隊瓜島和圖拉吉島一帶進行空襲 ,另外由三川軍一中將率領重巡鳥海、古鷹、加古、青葉、衣笠,輕巡夕張、天龍以及驅逐艦夕凪組成艦隊,以攻擊美軍在鐵底海峽的運輸船隊,當時由於日軍預期會有強利的機動部隊在瓜島附近,因此採用高速突進的戰術,並且在日出前脫離盟軍的戰機攻擊範圍(預定是以沙伏島為中心約120海浬的範圍)。由於日軍的空襲,已經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分別損失掉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的伏萊契,不願意再損失貴重的空母,因此於8月8日離開瓜島附近海域,只剩下美澳聯合艦隊的巡洋艦部隊把守鐵底海峽。8月8日夜間由於月出是在 後半夜,因此並沒有月光可以映照出艦影,因此日軍艦隊在接近瓜島後便派出三架水上偵查機(鳥海兩架、加古一架)前往沙伏島一帶進行偵查,隨後艦隊遭遇到了布魯號驅逐艦,雖然該艦裝配有雷達,但是卻被過度靠近島嶼產生的亂反射所干擾,因而使布魯號誤認日方艦隊為附近正在巡邏的其他盟軍艦艇,所以當日軍艦隊進入南水道時盟軍艦隊並每有發現到日軍艦隊的存在,直到日軍偵查機投下照明但並且開始射擊,盟軍艦隊才猛然發現已經接敵。坎培拉號在最開始的幾分鐘中內慘遭日軍艦隊集火,24發命中彈把坎培拉號完全癱瘓,艦上燃起大火並大量進水;重巡芝加哥號艦艏遭到一枚魚雷擊中,造成主砲無法轉向僅能以高射砲迎擊,前桅杆也遭到命中導致人員的傷亡,最後緩緩的撤出戰場,驅逐艦派特森號艦艉遭到艦砲命中一發中度受損,南方部隊在十分鐘內就被擊潰;隨後艦隊轉向北方水道,重巡阿斯特里亞號遭到日軍重巡集火很快的遭到癱瘓並且起火,隨後重巡文生斯號遭到鳥海、加古、青葉和衣笠的圍攻,完全癱瘓並且正在燃燒中。另外一條重巡昆西號則遭到古鷹、青葉和天龍的圍攻,加上天龍最後擊中的兩枚魚雷,昆西號嚴重受損最後沉沒。在日軍艦隊離開北水道時,北水道出口的巡邏驅逐艦拉爾夫•塔波特號也遭到古鷹、夕張和天龍的集火,雖然被命中數枚砲彈重創但所幸及時躲入雷雨颮中躲過被擊沉的命運,隨後日軍因為擔心遭到空中攻擊而撤離,第一次索羅門海戰(盟軍稱之為沙伏島海戰)就此結束,由於美澳聯軍過於輕敵和大意,若非最後日軍決定撤出的話,當時在瓜島和圖拉吉島的運輸船團很有可能被日軍重創,整個瓜島登陸戰差點慘敗。而在日軍撤離後,艦隊於新愛爾蘭島北方海域被美軍巡邏中的潛艇S-44發現,並隨即發動魚雷攻擊,加古右舷艦艏、艦舯和艦艉各被一枚被魚雷擊中,短短5分鐘就沉沒;另外重巡鳥海一號砲塔和艦橋海圖室被砲彈擊中受到輕傷,青葉的魚雷發射管被擊中所幸損管得利並未產生誘爆,衣笠的舵機和第一機艙受到損害。相較之下坎培拉號受創過重,9日上午在救助乘員後由驅逐艦艾略特號(Ellet,DD-398)擊沉,阿斯特里亞號本來準備曳航,但是突然的爆炸導致艦身傾斜,拖救失敗最後沉沒,文生斯號最後也因為損管無效而放棄
在第一次索羅門海戰後,盟軍逐步鞏固了瓜達康納爾島附近的制海權,因此傳統低速的運輸船無法有效隊瓜島運補;有鑑於此,日本海軍改以高速的驅逐艦裝載補給,趁夜高速突近瓜島附近水域後卸下補給品,然後以高速在天亮前離開盟軍的空中搜索圈,因為晝伏夜出加上高速進出,這種運輸方式在日本海軍內部被暱稱為鼠運輸(鼠輸送,相對的採用大小發動艇進行運補的則稱為"蟻輸送"),盟軍方面則稱之為東京快車(Tokyo Express)。1942年10月,為了再次增援瓜島,日本海軍決定再次派出水雷戰隊進行運補,同時計畫利用第六戰隊的重巡洋艦對韓德森機場進行砲擊任務(擔任砲擊任務的艦隊由於承受相當高的風險,因此被稱為挺身部隊,也就是明知任務危險仍要參與之意)。10月11日,日本海軍的運輸部隊和支援部隊於肖特蘭島(Shortland)集結出發;而美國海軍同期間也出發運輸船團支援瓜島,作為支援和護衛的第64特混艦隊先行前往瓜島,並在10月11日下午收到偵查機傳來發現日軍艦隊的情報,艦隊司令斯科特少將(Norman Scott)下令艦隊前往沙伏島一帶待命準備迎擊日軍艦隊。當夜2200,TF64派出鹽湖城號、舊金山號和波夕號上的偵查機進行偵查,但是鹽湖城號上的偵查機由於事故沒有彈射並造成火災,幾乎同時日軍的運輸部隊在瓜島北部的塔沙法隆加(Tassafaronga Point)卸載物資,受益於島嶼和山脈的屏障,運輸部隊並未被美軍艦隊發現。而當日軍支援部隊接近沙伏島時,被裝備SG雷達的波夕號和海倫娜號發現,由於之前的空襲部隊(第11航空艦隊)和運輸部隊都沒有回報發現美軍艦隊,因此當支援部隊接近時將美軍的艦艇誤認為運輸部隊,鹽湖城號上的火光也被誤解為運輸部隊的信號燈,因此還用信號燈向美軍艦隊發出信文但並未被發現。而當日軍持續靠近時,海倫娜號向旗艦舊金山號發出電文詢問是否可以攻擊?當舊金山號回文前日軍的旗艦青葉也發現有艦影,由於日軍的誤解,還向美軍發出"我是青葉"(ワレアオバ)的發光信文。在青葉等待回文時,海倫娜號收到舊金山號的回文"確認"(Roger)後誤認得到發砲許可隨即向青葉開火,而在附近的波夕號、鹽湖城號和舊金山號見海倫娜號開火也隨即向青葉開火,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青葉就因為被美軍艦隊集中攻擊,艦橋被一發未爆彈貫穿大破,第二、第三主砲塔和主砲測距儀分別被擊中而失去作用,特別是第三主砲塔當時裝填有對陸攻擊用的零式彈,被命中後隨即引起大火,所幸及時緊急對彈藥庫注水而避免被誘爆,但周遭人員傷亡慘重。青葉在被集中攻擊後雖然損失慘重但動力部分並未受損,因此緊急轉舵脫離並放出煙幕妨害美軍視線,見到旗艦遭到重創,重巡古鷹緊急插入青葉和美軍艦隊之間,因此反而遭到鹽湖城號、波夕號、布坎南號、鄧肯號和麥卡拉號攻擊。古鷹雖然以主砲和艦上的高射砲應戰 ,不過魚雷發射管遭到一枚命中彈的彈片擊毀,導致裝填在內的九三式魚雷高壓氧外洩引起了嚴重的火災。右舷前部機艙和左舷後部機艙遭到砲彈擊中進水,隨後由布坎南號發射的一枚魚雷命中古鷹的左舷造成左舷機艙大量進水,古鷹僅僅17分鐘全部的砲塔便失去動力無法射擊,並由於大量的進水導致向左舷傾斜,僅能以殘餘的一軸緩慢掙扎著脫離戰場。古鷹於12日0040完全失去航行能力而漂流,水線以上部分遭到90枚以上的砲彈命中,靠著緊急搶修的無線電話呼救,驅逐艦初雪在0208和古鷹完成接舷並收容艦上的生還者,0200時古鷹下達全員棄艦的命令,僅僅8分鐘後古鷹就由艦艉向下沉沒,位置約在沙伏島西北方22海浬處。而初雪由於擔心遭到美軍的空襲,於0400留下兩艘救生艇和一些圓木便結束搜救任務回航。此次海戰日方稱為沙伏島海戰,盟軍則稱之為埃斯佩蘭斯角海戰(Battle of Cape Esperance),日軍雖然成功運補但是支援部隊遭到重創,重巡古鷹和驅逐艦吹雪被擊沉、重巡青葉重創,所幸得到衣笠護衛而成功脫離,相較之下美軍僅有驅逐艦法倫霍爾特號遭到雙方擊中攻擊而重創沉沒,波夕號遭到砲彈擊中重創,由於是盟軍水面艦隊在夜戰中隊日軍首次取得優勢,大大的激勵了盟軍的士氣,但對瓜島的戰局並未造成太大的改變
有關於珊瑚海海戰:
1.珊瑚海是由澳洲、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那杜(Vanuatu)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索圍繞而成的海域,南方則是隔離澳洲和紐西蘭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 2.日軍在MO作戰中的編制主要為
MO機動部隊:含第五航空戰隊(空母翔鶴、瑞鶴)、第五戰隊(重巡妙高、羽黑)、第七驅逐隊(驅逐艦曙、朧)、27驅逐隊(有明、夕暮、白露、時雨)
MO攻略部隊:含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輕空母祥鳳、驅逐艦漣
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含第六水雷戰隊(輕巡夕張、驅逐艦追風、睦月、望月、弥生、朝凪、夕凪)、敷設艦津輕、第20號驅潛艇和運輸船12艘
美澳聯軍的主要編制為
第11特混艦隊(TF11,和TF17會合後併入約克鎮號的TF17.5):含空母列克辛頓號(Lexington,CV-2),驅逐艦安德森(Anderson,DD-411)、哈曼號(Hammann,DD-412)、拉賽爾號(Russell,DD-414)、莫里斯號(Morris,DD-417)
第17特混艦隊(TF17):含空母約克鎮號(Yorktown,CV-5))、重巡切斯特號(Chester,CA-27)、紐奧良號(New Orleans,CA-32)、波特蘭號(Portland,CA-33)、、明尼阿波利斯號(Minneapolis,CA-36)、驅逐艦法拉格特號(Farragut,DD-348)、杜威號(Dewey,DD-349)、艾爾溫號(Aylwin,DD-355)、莫那亨號(Monaghan,DD-354)、菲爾普斯號(Phelps,DD-360)
第44特混艦隊(TF44,和TF17會合後改編為TF17.3):含重巡澳大利亞號(Australia)、芝加哥號(Chicago,CA-29),輕巡荷巴特號(Hobart),驅逐艦帕金斯號(Perkins,DD-377)、瓦爾克號(Walke,DD-416)
油輪尼奧肖號(Neosho)、驅逐艦西姆斯號(Sims,DD-409),兩艦和TF17會合後改編為TF17.6
有關於第一次索羅門海戰:
1.佛羅里達群島(Florida Islands)位於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北方,和瓜島隔鐵底海峽(Iron Bottom Sound)對望,主要由恩格拉蘇勒島(Nggela Sule)、圖拉吉島(Tulaghi)、加布圖島(Gavutu)、塔那姆博果島(Tanambogo)組成,而鐵底海峽的北側出口中央的則是沙伏島(Savo),而在附近還有拉塞爾群島(Russell Islands)
2.瓜島上當時正在興建的機場就是後來著名的韓德森機場(Henderson Field),戰後改為民用的韓德森國際機場(Hende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並於2000年左右改名霍尼拉國際機場(Honiara International Airport)
3.日軍在該戰役中的編制為
第八艦隊旗艦重巡鳥海、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第18戰隊(輕巡夕張、天龍)以及第29驅逐隊(驅逐艦夕凪)
美澳聯軍在該戰役中的編制為
北方部隊(負責把守沙伏島和佛羅里達群島間的水道):含重巡阿斯特里亞號(Astoria,CA-34)、昆西號(Quincy,CA-39)、文生斯號(Vincennes,CA-44),驅逐艦赫爾姆號(Helm,DD-388)、威爾森號(Wilson,DD-408)
南方部隊(負責把守沙伏島和瓜達康納爾島間的水道):含重巡澳大利亞號(Australia)、坎培拉號(Canberra)、芝加哥號(Chicago,CA-29),驅逐艦巴格里號(Bagley,DD-386)、派特森號(Patterson,DD-392)
東方部隊(負責把守佛羅里達群島和瓜達康納爾島間的西拉卡水道<Sealark Channel>):輕巡聖胡安號(San Juan,CL-54)、荷巴特號(Hobart),驅逐艦蒙森號(Monssen, DD-436)、貝加倫號(Buchanan, DD-484)
巡邏部隊(提供沙伏島南北水道外側的早期警戒):驅逐艦布魯號(Blue,DD-387)、拉爾夫•塔波特號(Ralph Talbot,DD-390)
*佛羅里達群島和瓜達康納爾島間鐵底海峽的東側出口,被Mandoleana島和Nughu島(自北向南排列)分為三個水道,從北向南依次是恩格拉水道(Nggela Channel)、西拉卡水道(Sealark Channel)、倫戈水道(Lengo Channel)
有關於沙伏島海戰:
1.日軍在該戰役中的編制為
運輸部隊:含水上飛機母艦千歲、日進、驅逐艦秋月、第9驅逐隊(驅逐艦朝雲、夏雲)、11驅逐隊(驅逐艦白雲、叢雲)、第19驅逐隊(驅逐艦凌波)
支援部隊:含第六戰隊(重巡古鷹、青葉、衣笠),第11驅逐隊(驅逐艦吹雪、初雪)
美軍在該戰役中的編制為
第64特混艦隊(TF64):含重巡鹽湖城號(Salt Lake City,CA-25)、舊金山號(San
Francisco,CA-38),輕巡波夕號(Boise,CL-47)、海倫娜號(Helena,CL-50)以及驅逐艦拉菲號(Laffey,DD-459)、布坎南號(Buchanan,DD-484)、鄧肯號(Duncan,DD-485)、麥卡拉號(McCalla,DD-488)、法倫霍爾特號(Farenholt,DD-491)
2.當時海倫娜號向舊金山號發出的首次電文提到是否可以進行開火,之後又向舊金山號發出第二次的電文"疑問收到"(Interrogatory Roger),舊金山號回文為"收到"(Roger),海倫娜號誤解意思為"了解,可以",於是率先向日艦開火
3.驅逐艦吹雪當時由於跟著青葉一起轉向,因此成為最接近美軍艦隊的日艦而被擊中攻擊,艦舯被命中引發劇烈爆炸沉沒
4.在得知第六戰隊遭到重創後,運輸部隊的城島高次少將於12日的0250派出驅逐艦白雪、叢雲前去援助古鷹;驅逐艦朝雲、夏雲前去和衣笠會合。後來叢雲遭到美軍戰機空襲重創失去航行能力,為了救援朝雲和夏雲前往援助叢雲,不料美軍再次發動空襲,夏雲遭到重創後沉沒,由於難以曳航,朝雲收容了夏雲的乘組員、白雪則救助叢雲的乘組員後將叢雲擊沉
新造時(1926年•春) | 彈射器改裝後(1933年) | 近代化改裝後(1942年•秋) | |
尺寸 | 長185.17m、幅15.77m | 長185.17m、幅15.77m | 長185.17m、幅16.93m |
排水量 | 7950噸 | 7950噸 | 8700噸 |
動力 |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334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
速力/續航力 | 34.5節;7000海浬/14節 | 34.5節;7000海浬/14節 | 32.95節;7000海浬/14節 |
武裝 |
20cm/50單裝砲6門 8cm/40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
20cm/50單裝砲6門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
20.3cm/50連裝砲3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25mm連裝機槍4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
搭載機 | 二式水上偵察機1架 | 九〇式二號水上偵察機1架 | 九四式水上偵查機2架 |
在八八艦隊造艦計畫中的5500噸級輕巡洋艦川內級,原本預定在1922年開工的前四艦(川內、神通、那珂、加古)基於多方考慮,日本海軍決定停止加古的建造,原名轉由新造的偵查巡洋艦繼承,這就是原定的加古級巡洋艦(其實後來也有後補艦名衣笠,但是海軍仍決定使用加古),成為唯一以河川命名的重巡洋艦(最上級以及利根級則是因為是以重武裝輕巡洋艦建造,故使用河川名),在加古之後的重巡洋艦則使用山嶽名來命名。加古於1922年11月27日於川崎神戶造船廠起造,建造過程雖然順利但在完工之前由於神戶造船廠的起重機故障,造成加古的艦體受損需要修復而延後了完工的時間,真正完工已是1926年7月20日,因而成為古鷹級二號艦(原本要是沒有延誤的話應該是加古級一號艦)
在完工後,加古的設計和古鷹相同,僅只有前桅杆的橫衍架間距和航海艦橋上方的方位測定儀天線造型和古鷹不同(不過此項特徵在大改裝後消失,兩艦僅存蒸汽捨管和小煙囪配置上不同),而和古鷹相同是也有排煙逆流的問題,因此在完工後也進行了煙囪頂部造型的修改作業
在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後,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艇噸數受到了限制,因此轉而向以嚴酷的訓練來提高戰力。1927年8月24日,聯合艦隊的主力艦艇前往島根縣的美保關近海進行夜間燈火管制演習,由主力艦以及輕巡擔任假想敵,第五戰隊和第二水雷戰隊擔任攻擊方,古鷹和加古兩艦以最新銳巡洋艦之姿參加。然而就在2300過後,由神通和那珂兩艦準備攻擊敵方艦隊時,突然遭到探照燈鎖定,特別是龍田的探照等捕捉到神通,因此神通的水城圭次艦長認定已經失去攻擊的先機,遂和那珂一同右迴旋,但卻因此和27驅逐隊發生衝撞事件,神通的艦艏撞上蕨的艦舯導致蕨的鍋爐發生爆炸當場將艦身炸成兩節沉沒,神通則失去第一砲塔之前的艦艏部分;那珂見到神通發生狀艦事故後緊急迴避,卻導致自己的艦艏衝撞葦的艦艉,那珂同樣失去了艦艏部分,葦則失去艦艉完全失去航行能力。事故發生後,各艦隨即投入搜救任務,戰艦陸奧、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以及空母鳳翔的的艦載機升空進行搜救任務,尚能航行的那珂在比叡和古鷹的護衛下前往舞鶴進行應急搶修,而失去航行能力的神通則由金剛曳航並在加古的護衛下前往舞鶴,同樣失去航行能力的葦則在阿武隈的曳航下前往舞鶴。這次事件被稱為美保關事件,主要的是發原因指向日本海軍過度激烈的訓練造成,事件發生後神通艦長水城圭次上校自殺謝罪,但是日本海軍的演習激烈程度卻未因此減低。在美保關事件後,第五戰隊由於神通和那珂需要修復而將其除籍,空缺則於1927年底由新造的重巡青葉和衣笠補上
1928年中,為了試驗雨水除去裝置,加古前煙囪頂部加裝了被暱稱為算盤珠的大型雨水去除裝置,因而成為相當明顯的特徵,這項特徵一直到1933年換裝新式的小型化雨水除去裝置才消失
加古在1931年至1932年進行了小幅度的改裝,主要在於拆除飛機滑走台改在第四主砲前方裝設吳式二號一型彈射器,其餘改裝的細部和古鷹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加古在橫須賀改裝時(後來工程轉移到吳港進行)適逢德國輕巡洋艦恩登號(Emden)到橫須賀訪問,德日雙方的相關人員互相參觀了加古和恩登號,而相較於採用傳統鉚接法建造的加古,大量採用電焊法建造的恩登號給日本方面的人員相當大的震撼
在退出第二次倫敦限武會議後,1936年7月加古於日立大阪造船廠進行大幅度的現代化改裝,主要改裝的項目和古鷹相同。由於古鷹和加古兩艦在改裝彈射器的時後還是六砲塔的外型,因此在近代化改裝中新增飛機整備甲板時,雖然機庫設計在後部艦橋處,但整備甲板卻位在較遠後部桅杆前方,在操作上比起直接預留彈射器空間的青葉級較為不便
古鷹的改裝工程於1939年4月30日完成,和姊妹艦加古一同改編入第一艦隊第六戰隊(後來青葉和衣笠改裝完成後也編入同戰隊),隨後於1940年10月11日參加日本"紀元兩千六百年特別觀艦式"的海上閱兵,觀艦式於東京灣橫濱港外海以錨泊的方式進行,當時戰艦比叡擔任天皇御召艦(天皇座艦),先導艦為重巡高雄,古鷹和加古兩艦則擔任供奉艦(供奉艦為日本海軍觀艦式時,來賓、軍方高層以及其他國家駐日武官所搭乘的艦艇)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海軍為了支援陸軍的G作戰計畫,將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敷設艦津輕、23驅逐隊(驅逐艦菊月、夕月、卯月<以上睦月級>、朧<吹雪級>)、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前往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集結。12月8日開戰同時隨級以艦隊搭載的水上偵查機16架對關島進行空襲,在連續兩天的空襲後,日軍於12月10日凌晨發動登陸作戰,由於當地美軍駐軍人數不多加上日軍事先過度高估美軍的戰力,在戰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戰鬥很快便宣告結束(約略在當天1500左右結束戰鬥),日軍占領關島並將其改名為大宮島。隨後由於日軍第一次進攻威克島失利,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力(包含第二航空戰隊<空母蒼龍、飛龍>、第八戰隊<重巡利根、筑摩>、第17驅逐隊<僅派出驅逐艦谷風和浦風>、第六戰隊<古鷹、加古、青葉、衣笠>、第六水雷戰隊<輕巡夕張,驅逐艦追風、睦月、望月、弥生、朝凪、夕凪>、第18戰隊<輕巡天龍、龍田>、特設巡洋艦金剛丸和金龍丸、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特設敷設艦天洋丸等)在12月21日再度發動第二次攻勢,由於第二航空戰隊強勢的奪取制空權,日軍於22日中午過後開始登陸作戰,雖然遭逢惡劣海象加上美軍駐守部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於12月23日1040宣告暫領威克島,並將其改名為大鳥島
1942年1月29日,日軍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之前的航線,制定了MO攻略做戰,目地在於奪取新幾內亞東南端的摩爾斯比港(Port Moresby)和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Tulagi),並在圖拉吉島上修建水上飛機的基地用以監視珊瑚海(Coral Sea)。不過由於新幾內亞島上山脈錯綜複雜,若是經由陸路進攻不僅曠日廢時而且難度極高,因此決定在海軍的支援下改由海路向新幾內亞島東部進行登陸作戰,不料在3月10日,美國海軍由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為首的機動部隊空襲了日軍佔領的萊城(Lae)和薩拉毛亞(Salamaua),並造成日軍一定的損失(三艘特設巡洋艦和一艘運輸船被擊沉,14艘船艦被擊傷,另外130人死亡),對此深感威脅的日軍決定增強進攻的戰力 ,除了原本用來支援和護衛登陸部隊的輕空母祥鳳外,希望能夠在調派機動部隊的大型空母支援,當時聯合艦隊已經開始構思中途島的作戰,因此在4月16日勉強決定抽調剛從印度洋空襲戰中歸來的,並在4月25日於特魯克(Truk)進行集結,目標是搜尋並消滅美國海軍的機動部隊。日軍的登陸部隊在1942年5月3日登陸圖拉吉島並將之佔領,得到消息的美國海軍由弗萊契少將(Frank J. Fletcher)所率領的第17特混艦隊(TF17)隨即於5月4日對圖拉吉島發動四波空襲,日軍損失慘重,隨後TF17、TF11和TF44會合並接受油輪加油;同日MO攻略部隊從臘包爾(Rabaul位於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中的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北端)出發前往摩爾斯比港。5月7日清晨,翔鶴的偵察機(九七式艦攻)回報發現美軍空母,隨後翔鶴和瑞鶴兩艦派出了第一批攻擊隊,但在稍後古鷹和衣笠艦上的偵察機(九四式水偵)回報在不同的位置發現"沙拉托加級空母",加上MO機動部隊的攻擊機群到達目標後只發現油輪尼奧肖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在經過搜巡後並未發現機動部隊後將兩艦擊沉,因此日軍發現美軍機動部隊的位至遭到誤判,MO攻略部隊已經深陷險境,因此決定讓MO攻略部隊向北進行規避。但是美軍的從澳洲起飛空襲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的B-17轟炸機向TF17回報發現"空母一艘、巡洋艦四艘"的消息,TF17的兩艘空母隨即起飛攻擊隊,當時MO攻略部隊雖然有展開以祥鳳為中心的輪型陣形,但是並未協調發揮出密集火網(當時日軍的思想是以機動性規避空襲),祥鳳遭到密集的攻擊,短時間內遭到7枚魚雷和13枚炸彈命中,艦上燃起大火並宣布棄艦,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所損失的第一艘空母。在經過救助和搜索生還者任務後,當天夜間日軍決定將第六戰隊分割,古鷹和衣笠加入MO機動部隊,加古和青葉則和第18戰隊(含輕巡天龍、龍田)前去協助 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護衛運輸船,之後由於雙方機動部隊交戰,攻略部隊暫時向北脫離,因此在機動部隊撤離後略部隊也隨之撤回。雖然日軍還是成功奪取圖拉吉島並且擊沉列克辛頓號,但是主要目標摩爾斯比港並未奪取,因此珊瑚海海戰在戰術上可說是日軍的勝利,但是美澳聯軍則在戰略上保存了美澳航道的暢通而取勝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向所羅門群島一帶發動奇襲式的登陸作戰,依靠機動部隊提供的空中支援,短短一天佛羅里達群島便宣告失守,盟軍在隔日夜間更是攻略了重要的目標─瓜島上即將完工的機場。日軍在得到島上守軍的急電後,緊急調派第4和第25航空戰隊的一式陸攻(約27架)由台南航空隊的18架零式戰鬥機護衛隊瓜島和圖拉吉島一帶進行空襲 ,另外由三川軍一中將率領重巡鳥海、古鷹、加古、青葉、衣笠,輕巡夕張、天龍以及驅逐艦夕凪組成艦隊,以攻擊美軍在鐵底海峽的運輸船隊,當時由於日軍預期會有強利的機動部隊在瓜島附近,因此採用高速突進的戰術,並且在日出前脫離盟軍的戰機攻擊範圍(預定是以沙伏島為中心約120海浬的範圍)。由於日軍的空襲,已經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分別損失掉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的伏萊契,不願意再損失貴重的空母,因此於8月8日離開瓜島附近海域,只剩下美澳聯合艦隊的巡洋艦部隊把守鐵底海峽。8月8日夜間由於月出是在 後半夜,因此並沒有月光可以映照出艦影,因此日軍艦隊在接近瓜島後便派出三架水上偵查機(鳥海兩架、加古一架)前往沙伏島一帶進行偵查,隨後艦隊遭遇到了布魯號驅逐艦,雖然該艦裝配有雷達,但是卻被過度靠近島嶼產生的亂反射所干擾,因而使布魯號誤認日方艦隊為附近正在巡邏的其他盟軍艦艇,所以當日軍艦隊進入南水道時盟軍艦隊並每有發現到日軍艦隊的存在,直到日軍偵查機投下照明但並且開始射擊,盟軍艦隊才猛然發現已經接敵。坎培拉號在最開始的幾分鐘中內慘遭日軍艦隊集火,24發命中彈把坎培拉號完全癱瘓,艦上燃起大火並大量進水;重巡芝加哥號艦艏遭到一枚魚雷擊中,造成主砲無法轉向僅能以高射砲迎擊,前桅杆也遭到命中導致人員的傷亡,最後緩緩的撤出戰場,驅逐艦派特森號艦艉遭到艦砲命中一發中度受損,南方部隊在十分鐘內就被擊潰;隨後艦隊轉向北方水道,重巡阿斯特里亞號遭到日軍重巡集火很快的遭到癱瘓並且起火,隨後重巡文生斯號遭到鳥海、加古、青葉和衣笠的圍攻,完全癱瘓並且正在燃燒中。另外一條重巡昆西號則遭到古鷹、青葉和天龍的圍攻,加上天龍最後擊中的兩枚魚雷,昆西號嚴重受損最後沉沒。在日軍艦隊離開北水道時,北水道出口的巡邏驅逐艦拉爾夫•塔波特號也遭到古鷹、夕張和天龍的集火,雖然被命中數枚砲彈重創但所幸及時躲入雷雨颮中躲過被擊沉的命運,隨後日軍因為擔心遭到空中攻擊而撤離,第一次索羅門海戰(盟軍稱之為沙伏島海戰)就此結束。而在日軍撤離後,艦隊於新愛爾蘭島北方海域被美軍巡邏中的潛艇S-44發現,S-44運動到加古650公尺處於水下射擊了4枚Mk10型魚雷(採用觸發引信),由於S-44並未依靠潛望鏡而是採用水下聽音器瞄準,而當時日軍並未發現S-44的存在。8月10日0710,以16節前進的加古瞭望員喊出"右舷50度、1000公尺,疑似魚雷"(右50度、1000m、魚のようなものがいる!)後,雖然加古當時已經轉舵迴避,但是由於外側的兩推進軸舵效較差,第一砲塔右舷處、艦 舯爐艙右舷側和後部彈藥庫右舷側連續各被一枚被魚雷擊中,造成大量進水並導致加古向右舷傾斜,短短5分鐘就沉沒了,沉沒地點約在辛貝里島(simberi)東北方16海浬處。在加古沉沒後,34名乘組員死亡,剩餘的生還者部分被第六戰隊的另外三艘重巡救起,約650人則透過小艇先登上辛貝里島,隔日由驅逐艦卯月接回前往卡維恩(Kavieng,位於新愛爾蘭島<New Ireland>西北端)和第六戰隊會合
*有關於650名加古乘組員的暫時登陸點,日文的資料多寫為シンブリ島,但是透過GOOGLE地圖去做交叉比對,個人認為最近的辛貝里島(シンバーリ島)較有可能,加上日文部分資料寫到加古是在シンブリ島附近遭到S-44擊沉(英文資料則多寫simberi),故在文章中寫為辛貝里島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布朗•寇蒂斯式高低壓衝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布朗•寇蒂斯式高低壓衝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布朗•寇蒂斯式高低壓衝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334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8cm/40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25mm連裝機槍4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青葉原本應該是古鷹級三號艦,不過在建造之前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定,對於巡洋艦的上限設定為"排水量一萬噸以下、主砲口徑8吋以下",考量到各國將新造以8吋砲為主砲的新式巡洋艦,原本古鷹級所搭載的三年式20cm/50單裝砲(A型砲架)考慮到減輕重量之故,採用的人力裝填方式很明顯對火力有很大影響,因此在青葉上便變更為新設計的三年式20cm/50連裝砲塔(C型砲架),另外青葉也換裝了電動油壓式的舵機,和古鷹級所採用的水壓式舵機(利用蒸汽驅動)不同。而因為換裝連裝砲塔導致重量和結構等各方面有所變化,因此青葉在很多方面做了修改,加上在建造當中修正了部分古鷹和加古在遇到的問題,因此外觀造型也和前兩艦有所不同,因此也有人將前兩艦稱為古鷹級,後續的青葉和衣笠則稱之為青葉級
變更設計後的青葉於1924年2月4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並於1927年9月20日完工。除了變更為連裝砲塔和強化了艦體結構外,因為換裝連裝砲塔的關係使得原本古鷹級安裝在第五砲塔前方的後桅杆改到了後煙囪以及後部間橋間的位置,原本兩煙囪間配置的探照燈右舷側的一具也移動到後煙囪和後桅杆之間,後部艦橋則略為大型化。前部艦橋的外型略做了修改,主砲測的所整體大型化,方位盤採用包覆式,鍋爐艙的吸氣口則移動到瞭望所(見張所)兩側,方位測定儀天線也改道後煙囪的後方。青葉由於較晚建造,和古鷹級完工時所搭載的三年式8cm/40高射砲不同,青葉完工時便已經配備十年式12cm/45單裝高射砲,該砲是將原本睦月級驅逐艦所使用的三年式12cm/45單裝砲(G型砲)修改而來,同樣採用了人力操砲設計(B1型砲架),另外煙囪的頂部在建造時便已經修改為前端較高的設計並且加高以改善排煙逆流問題。由於在建造中日本海軍已經在著手開發飛機彈射器,因此青葉在完工時是將後部艦橋到第三主砲間的空間預留給飛機彈射器的安裝,所以並沒有搭載飛機滑走台,並且因為設置連裝砲塔使得甲板可用面積變大,青葉在新造時便在後甲板處安裝了一門裝填演習砲,但是由於排水量的增加,青葉最下一層的舷窗比起古鷹級更接近海面,海象較不好時甚至會直接沒入海中,因此又有了水族館的暱稱。青葉在完工後和姊妹艦衣笠一同加入了第二艦隊第五戰隊,填補了輕巡神通和那珂因為美保關事件受損造成的空缺
1929年4月,青葉在後部艦橋和第三砲塔間裝備了最新開發的吳式二號一型飛機彈射器,吳式二號一型彈射器採用火藥發射式,彈射重量大約兩噸,彈射速度每秒28公尺,配合的是中島一五式水上偵查機,另外青葉是最先搭載吳式二號一型的日本軍艦,因此也擔負起測試的任務,之後於1930年初將三年式12cm/45單裝高射砲換裝成具有防波浪盾B1型砲架
1932年3月,青葉在艦橋兩側各加裝了一座13mm連裝機槍以強化對空火力,並加裝雨水除去裝置,之後由於新造的妙高級巡洋艦服役,青葉從原本的第五戰隊轉至第六戰隊,之後又在1936年改為第七戰隊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以日本陸軍皇道派年輕軍官為主,針對統制派的政府級軍官高層的刺殺以及政變,史稱二•二六事件。在二•二六事件爆發後,日本海軍派遣第二艦隊前往大阪灣,青葉更於2月27日將船上的陸戰隊於大阪下船協助穩定政局
1936年8月14日,第七戰隊參加了位於奄美群島東方的夜間航行訓練,在訓練結束準備回航時,先頭艦青葉發出信號減速到六節,結果後續的衣笠漏看了信號仍以九節前進,導致在0400青葉和衣笠的衝撞事件。當時衣笠的艦艏撞上了青葉的艦艉,幸虧並未受到嚴重的損害,之後在古鷹的護衛下回航,由於衣笠的艦艏受損在回航時還造成了巨大的艦艏波,隨後兩艦接受緊急修理,修理完畢後轉入預備艦。而青葉曾在隔年的淞滬會戰期間短暫的擔任提供日軍登陸部隊火力支援的任務
在退出限武條約後,青葉於1938年11月於佐世保造船廠進行大幅度的近代化改裝工程。首先是將原本的20cm主砲藉由切削內筒的方式將內徑擴大到20.3cm,以便能夠使用三年式20.3cm/50艦砲(二號砲)的彈藥,特別是新開發的九一式穿甲彈。艦上所有的一二式固定式發射管全部拆除,改以在後煙囪的後方兩舷處各裝備一座新型的九二式四連裝魚雷發射管(附有次發裝填裝置)。前艦橋結構大幅度的改變,頂部的主砲射擊指揮所追加了一座6m測距儀,並在航海艦橋前方追加兩座1.5m測距儀,航海艦橋的帆布天蓋也換成鋼製的固定式頂蓋和追加防空指揮所,原位置的探照燈則拆除,航海艦橋下方和前艦橋機部前方設置了上部艦橋和中部艦橋,原本的3.5m測距儀拆除並改在中部艦橋後方兩側各新增一座九四式高射指揮裝置,原本的信號探照燈則移設到航海艦橋兩側並在前部艦橋的後方兩側新增加了鍋爐艙的吸氣口,前桅杆的造型也做了變化。為了對應較新式的九四式水上偵查機,青葉將原本的彈射器換裝成較新式的吳式二號五型,並將後桅杆上的吊桿換成較大型的起重機,後桅杆基部後方則裝設有飛機整備甲板,由於飛機整被甲板對魚雷發射管產生遮蔽甲板的作用,因此青葉上換裝的魚雷發射管並未像古鷹級一樣裝設有防波浪盾。後煙囪道後桅杆間的方位探之機天線和探照燈被拆除,該位置則設置圓筒狀結構的小型後部艦橋,原本的後部艦橋被移除,後桅杆機部則增加橫衍數量以強化結構,後桅杆的頂部改成V字型橫衍。前煙囪兩側則各加裝了一座由鋼骨結構架高的探照燈,另外在前後煙囪的後方兩側各追加一座25mm連裝機槍,兩舷的兩座25mm連裝機槍之間則各設有一座九五式機槍射擊指揮裝置。另外青葉還強化了艦體防禦,後甲板上裝設有一門裝填演習砲和兩舷各兩座發煙筒。動力方面則僅只有將原本的混燒鍋爐換裝成重油鍋爐,仍然維持了12座鍋爐,因此青葉級在改裝後煙囪仍然維持相同的造型,不像古鷹級後煙囪有變細的情形。由於排水量的增加以及加裝防雷船腹的關係,青葉在改裝後出現輪機出力雖然有所上升,不過速力反而下降的情形。青葉在1940年10月完成現代化改裝作業,之後於同年11月編入第六戰隊,並在1941年8月開始擔任第六戰隊的旗艦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海軍為了支援陸軍的G作戰計畫,將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敷設艦津輕、23驅逐隊(驅逐艦菊月、夕月、卯月<以上睦月級>、朧<吹雪級>)、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前往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集結。12月8日開戰同時隨級以艦隊搭載的水上偵查機16架對關島進行空襲,在連續兩天的空襲後,日軍於12月10日凌晨發動登陸作戰,由於當地美軍駐軍人數不多加上日軍事先過度高估美軍的戰力,在戰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戰鬥很快便宣告結束(約略在當天1500左右結束戰鬥),日軍占領關島並將其改名為大宮島。隨後由於日軍第一次進攻威克島失利,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力(包含第二航空戰隊<空母蒼龍、飛龍>、第八戰隊<重巡利根、筑摩>、第17驅逐隊<僅派出驅逐艦谷風和浦風>、第六戰隊<古鷹、加古、青葉、衣笠>、第六水雷戰隊<輕巡夕張,驅逐艦追風、睦月、望月、弥生、朝凪、夕凪>、第18戰隊<輕巡天龍、龍田>、特設巡洋艦金剛丸和金龍丸、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特設敷設艦天洋丸等)在12月21日再度發動第二次攻勢,由於第二航空戰隊強勢的奪取制空權,日軍於22日中午過後開始登陸作戰,雖然遭逢惡劣海象加上美軍駐守部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於12月23日1040宣告暫領威克島,並將其改名為大鳥島
1942年1月29日,日軍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之前的航線,制定了MO攻略做戰,目地在於奪取新幾內亞東南端的摩爾斯比港(Port Moresby)和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Tulagi),並在圖拉吉島上修建水上飛機的基地用以監視珊瑚海(Coral Sea)。不過由於新幾內亞島上山脈錯綜複雜,若是經由陸路進攻不僅曠日廢時而且難度極高,因此決定在海軍的支援下改由海路向新幾內亞島東部進行登陸作戰,不料在3月10日,美國海軍由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為首的機動部隊空襲了日軍佔領的萊城(Lae)和薩拉毛亞(Salamaua),並造成日軍一定的損失(三艘特設巡洋艦和一艘運輸船被擊沉,14艘船艦被擊傷,另外130人死亡),對此深感威脅的日軍決定增強進攻的戰力,除了原本用來支援和護衛登陸部隊的輕空母祥鳳外,希望能夠在調派機動部隊的大型空母支援,當時聯合艦隊已經開始構思中途島的作戰,因此在4月16日勉強決定抽調剛從印度洋空襲戰中歸來的,並在4月25日於特魯克(Truk)進行集結,目標是搜尋並消滅美國海軍的機動部隊。日軍的登陸部隊在1942年5月3日登陸圖拉吉島並將之佔領,得到消息的美國海軍由弗萊契少將(Frank J. Fletcher)所率領的第17特混艦隊(TF17)隨即於5月4日對圖拉吉島發動四波空襲,日軍損失慘重,隨後TF17、TF11和TF44會合並接受油輪加油;同日MO攻略部隊從臘包爾(Rabaul位於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中的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北端)出發前往摩爾斯比港。5月7日清晨,翔鶴的偵察機(九七式艦攻)回報發現美軍空母,隨後翔鶴和瑞鶴兩艦派出了第一批攻擊隊,但在稍後古鷹和衣笠艦上的偵察機(九四式水偵)回報在不同的位置發現"沙拉托加級空母",加上MO機動部隊的攻擊機群到達目標後只發現油輪尼奧肖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在經過搜巡後並未發現機動部隊後將兩艦擊沉,因此日軍發現美軍機動部隊的位至遭到誤判,MO攻略部隊已經深陷險境,因此決定讓MO攻略部隊向北進行規避。但是美軍的從澳洲起飛空襲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的B-17轟炸機向TF17回報發現"空母一艘、巡洋艦四艘"的消息,TF17的兩艘空母隨即起飛攻擊隊,當時MO攻略部隊雖然有展開以祥鳳為中心的輪型陣形,但是並未協調發揮出密集火網(當時日軍的思想是以機動性規避空襲),祥鳳遭到密集的攻擊,短時間內遭到7枚魚雷和13枚炸彈命中,艦上燃起大火並宣布棄艦,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所損失的第一艘空母。在經過救助和搜索生還者任務後,當天夜間日軍決定將第六戰隊分割,古鷹和衣笠加入MO機動部隊,加古和青葉則和第18戰隊(含輕巡天龍、龍田)前去協助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護衛運輸船,之後由於雙方機動部隊交戰,攻略部隊暫時向北脫離,因此在機動部隊撤離後略部隊也隨之撤回。雖然日軍還是成功奪取圖拉吉島並且擊沉列克辛頓號,但是主要目標摩爾斯比港並未奪取,因此珊瑚海海戰在戰術上可說是日軍的勝利,但是美澳聯軍則在戰略上保存了美澳航道的暢通而取勝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向所羅門群島一帶發動奇襲式的登陸作戰,依靠機動部隊提供的空中支援,短短一天佛羅里達群島便宣告失守,盟軍在隔日夜間更是攻略了重要的目標─瓜島上即將完工的機場。日軍在得到島上守軍的急電後,緊急調派第4和第25航空戰隊的一式陸攻(約27架)由台南航空隊的18架零式戰鬥機護衛隊瓜島和圖拉吉島一帶進行空襲,另外由三川軍一中將率領重巡鳥海、古鷹、加古、青葉、衣笠,輕巡夕張、天龍以及驅逐艦夕凪組成艦隊,以攻擊美軍在鐵底海峽的運輸船隊,當時由於日軍預期會有強利的機動部隊在瓜島附近,因此採用高速突進的戰術,並且在日出前脫離盟軍的戰機攻擊範圍(預定是以沙伏島為中心約120海浬的範圍)。由於日軍的空襲,已經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分別損失掉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的伏萊契,不願意再損失貴重的空母,因此於8月8日離開瓜島附近海域,只剩下美澳聯合艦隊的巡洋艦部隊把守鐵底海峽。8月8日夜間由於月出是在後半夜,因此並沒有月光可以映照出艦影,因此日軍艦隊在接近瓜島後便派出三架水上偵查機(鳥海兩架、加古一架)前往沙伏島一帶進行偵查,隨後艦隊遭遇到了布魯號驅逐艦,雖然該艦裝配有雷達,但是卻被過度靠近島嶼產生的亂反射所干擾,因而使布魯號誤認日方艦隊為附近正在巡邏的其他盟軍艦艇,所以當日軍艦隊進入南水道時盟軍艦隊並每有發現到日軍艦隊的存在,直到日軍偵查機投下照明但並且開始射擊,盟軍艦隊才猛然發現已經接敵。坎培拉號在最開始的幾分鐘中內慘遭日軍艦隊集火,24發命中彈把坎培拉號完全癱瘓,艦上燃起大火並大量進水;重巡芝加哥號艦艏遭到一枚魚雷擊中,造成主砲無法轉向僅能以高射砲迎擊,前桅杆也遭到命中導致人員的傷亡,最後緩緩的撤出戰場,驅逐艦派特森號艦艉遭到艦砲命中一發中度受損,南方部隊在十分鐘內就被擊潰;隨後艦隊轉向北方水道,重巡阿斯特里亞號遭到日軍重巡集火很快的遭到癱瘓並且起火,隨後重巡文生斯號遭到鳥海、加古、青葉和衣笠的圍攻,完全癱瘓並且正在燃燒中。另外一條重巡昆西號則遭到古鷹、青葉和天龍的圍攻,加上天龍最後擊中的兩枚魚雷,昆西號嚴重受損最後沉沒。在日軍艦隊離開北水道時,北水道出口的巡邏驅逐艦拉爾夫•塔波特號也遭到古鷹、夕張和天龍的集火,雖然被命中數枚砲彈重創但所幸及時躲入雷雨颮中躲過被擊沉的命運,隨後日軍因為擔心遭到空中攻擊而撤離,第一次索羅門海戰(盟軍稱之為沙伏島海戰)就此結束,由於美澳聯軍過於輕敵和大意,若非最後日軍決定撤出的話,當時在瓜島和圖拉吉島的運輸船團很有可能被日軍重創,整個瓜島登陸戰差點慘敗。而在日軍撤離後,艦隊於新愛爾蘭島北方海域被美軍巡邏中的潛艇S44發現,並隨即發動魚雷攻擊,加古右舷艦艏、艦舯和艦艉各被一枚被魚雷擊中,短短5分鐘就沉沒;另外重巡鳥海一號砲塔和艦橋海圖室被砲彈擊中受到輕傷,青葉的魚雷發射管被擊中所幸損管得利並未產生誘爆,衣笠的舵機和第一機艙受到損害。相較之下坎培拉號受創過重,9日上午在救助乘員後由驅逐艦艾略特號(Ellet,DD-398)擊沉,阿斯特里亞號本來準備曳航,但是突然的爆炸導致艦身傾斜,拖救失敗最後沉沒,文生斯號最後也因為損管無效而放棄
在第一次索羅門海戰後,盟軍逐步鞏固了瓜達康納爾島附近的制海權,因此傳統低速的運輸船無法有效隊瓜島運補;有鑑於此,日本海軍改以高速的驅逐艦裝載補給,趁夜高速突近瓜島附近水域後卸下補給品,然後以高速在天亮前離開盟軍的空中搜索圈,因為晝伏夜出加上高速進出,這種運輸方式在日本海軍內部被暱稱為鼠運輸(鼠輸送,相對的採用大小發動艇進行運補的則稱為"蟻輸送"),盟軍方面則稱之為東京快車(Tokyo
Express)。1942年10月,為了再次增援瓜島,日本海軍決定再次派出水雷戰隊進行運補,同時計畫利用第六戰隊的重巡洋艦對韓德森機場進行砲擊任務(擔任砲擊任務的艦隊由於承受相當高的風險,因此被稱為挺身部隊,也就是明知任務危險仍要參與之意)。10月11日,日本海軍的運輸部隊和支援部隊於肖特蘭島(Shortland)集結出發;而美國海軍同期間也出發運輸船團支援瓜島,作為支援和護衛的第64特混艦隊先行前往瓜島,並在10月11日下午收到偵查機傳來發現日軍艦隊的情報,艦隊司令斯科特少將(Norman Scott)下令艦隊前往沙伏島一帶待命準備迎擊日軍艦隊。當夜2200,TF64派出鹽湖城號、舊金山號和波夕號上的偵查機進行偵查,但是鹽湖城號上的偵查機由於事故沒有彈射並造成火災,幾乎同時日軍的運輸部隊在瓜島北部的塔沙法隆加(Tassafaronga Point)卸載物資,受益於島嶼和山脈的屏障,運輸部隊並未被美軍艦隊發現。而當日軍支援部隊接近沙伏島時,被裝備SG雷達的波夕號和海倫娜號發現,由於之前的空襲部隊(第11航空艦隊)和運輸部隊都沒有回報發現美軍艦隊,因此當支援部隊接近時將美軍的艦艇誤認為運輸部隊,鹽湖城號上的火光也被誤解為運輸部隊的信號燈,因此還用信號燈向美軍艦隊發出信文但並未被發現。而當日軍持續靠近時,海倫娜號向旗艦舊金山號發出電文詢問是否可以攻擊?當舊金山號回文前日軍的旗艦青葉也發現有艦影,由於日軍的誤解,還向美軍發出"我是青葉"(ワレアオバ)的發光信文。在青葉等待回文時,海倫娜號收到舊金山號的回文"確認"(Roger)後誤認得到發砲許可隨即向青葉開火,而在附近的波夕號、鹽湖城號和舊金山號見海倫娜號開火也隨即向青葉開火,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青葉就因為被美軍艦隊集中攻擊,艦橋被一發未爆彈貫穿大破,第二、第三主砲塔和主砲測距儀分別被擊中而失去作用,特別是第三主砲塔當時裝填有對陸攻擊用的零式彈,被命中後隨即引起大火,所幸及時緊急對彈藥庫注水而避免被誘爆,但周遭人員傷亡慘重。青葉在被集中攻擊後雖然損失慘重但動力部分並未受損,因此緊急轉舵脫離並放出煙幕妨害美軍視線,得以安然脫離戰場,但隨後重巡古鷹和驅逐艦吹雪遭到美軍艦隊集火而被擊沉,僅靠重巡衣笠和驅逐艦初雪成功重創波夕號。此次海戰日方稱為沙伏島海戰,盟軍則稱之為埃斯佩蘭斯角海戰(Battle of Cape Esperance),日軍雖然成功運補但是支援部隊遭到重創,重巡古鷹和驅逐艦吹雪被擊沉、重巡青葉重創,所幸得到衣笠護衛而成功脫離,相較之下美軍僅有驅逐艦法倫霍爾特號遭到雙方擊中攻擊而重創沉沒,波夕號遭到砲彈擊中重創,由於是盟軍水面艦隊在夜戰中隊日軍首次取得優勢,大大的激勵了盟軍的士氣,但對瓜島的戰局並未造成太大的改變
在沙伏島海戰後,重創的青葉於1942年10月22日回到吳港進行修復工程。由於第三主砲曾經被擊中導致零式彈誘爆而造成嚴重的火災,當時由於沒有預備的砲身可以做更換,青葉在應急修理時撤除了第三主砲塔,原本的位置則用鐵板封住並在其上加裝一座25mm三連裝機槍。前艦橋也因為損傷嚴重,在修復途中拆除原本前方的兩座13mm連裝機槍改裝備一座25mm三連裝機槍,前桅杆則改為三腳桅的形式,桅杆頂部的橫衍造型也做了修改。後部艦橋被該除並在該位置設置一座探照燈,同時前煙囪兩側的探照燈台則被拆除,另外還在飛機整備甲板的四個角落各新增一座25mm三連裝機槍。緊急修復的工程一直到1943年2月才完成,之後青葉被編入第八艦隊,返回特魯克並向索羅門群島一帶出擊  
1943年4月,當時日本海軍正在籌備以航空兵力大規模空襲新幾內亞東部和索羅門群島一帶的い號作戰,由於之前盟軍地面部隊的反攻,原本位於布納(Buna)的日軍機場已落入盟軍守中,加上摩爾斯比港附近的機場,盟軍的重轟炸機已經可以嚴重威脅到俾斯麥群島一帶。1943年4月3日0300,美軍第五航空隊43轟炸大隊的B-17轟炸機對卡比恩(Kavieng,位於新愛爾蘭島<New Ireland>西北角)進行空襲,一枚炸彈直接命中青葉艦身的後部,並使得搭載的九三式魚雷被誘爆遭到重創,機艙部分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加上大量的至近彈攻擊,青葉只能緊急衝灘擱淺避免沉沒,另外當時停泊於青葉附近的驅逐艦文月也受到空襲波擊受到了輕傷。在擱淺後,青葉由於魚雷的誘爆導致嚴重起火和大量進水,期間輕巡川內曾經試圖曳航但因為火勢過大而失敗,經過緊急損管作業後,4月5日由工作船山彥丸對青葉進行艦身的排水作業,排水作業約一個星期才完成,在經過簡單的整修,4月21日由輕巡川內曳航前往特魯克。青葉在4月25日抵達特魯克,由工作艦明石進行靠舷緊急修復,直到7月25日和糧食補給艦伊良湖、驅逐艦浦風和天津風一同組成船團回航日本本土,並於8月1日抵達吳港
回到吳港後,青葉開始較大規模的修復作業,雖然一度有提出以高速加油艦或是像最上一樣改裝成航空巡洋艦的提案,不過最後青葉還是依照原本重巡洋艦的方式修復。首先是針對大破的機艙進行相當程度的修復,由於時間較趕並沒有完全修復,使得青葉的速力下降到只有28節。另外前桅杆上方加裝了一具二一號對空搜索雷達(二號一型電波探測儀),前桅杆的基部則增設了電探室,為了裝設二一號對空搜索雷達,前桅杆的頂部略作了一些修改,而在沙伏島海戰中受損的第三砲塔也在此次修復作業中復原。青葉的修復作業在11月24日完工,隨後被編入第二南遣艦隊的第16戰隊,之後於12月經過馬尼拉前往新加坡,並在新加坡一帶進行運輸任務  
1944年2月27日,為了執行印度陽方面的通商破壞任務(サ號作戰),青葉從新加坡出發。原本也同屬第二艦隊的重巡足柄為了要支援北方戰線離開第二南遣艦隊,因此當時為了執行任務特別調派了第七戰隊的重巡利根和筑摩兩艦前來支援(另外輕巡大井、鬼怒,驅逐艦浦波、敷波、天霧作為補給隊,但事實上天霧當時正從日本九州的門司護衛船團前往新加坡),3月1日三艦在集結後從印尼爪哇島的巴達維亞(即今天的雅加達)出航進入印度洋。3月9日中午,利根在科科斯群島附近(Cocos Islands)發現了英國商船貝哈爾號(Behar),當時貝哈爾號試圖逃走並發出求救信號,利根遂改昇日本海軍旗(當時利根艦上懸掛美國海軍旗並將艦艏的菊花紋章遮蓋以偽裝)並隨即將其扣押,在將艦上約80乘員俘虜後,開砲擊沉貝哈爾號,之後由於沒有搜索到敵方船隻,青葉在3月15日回到新加坡,而之後利根則發生極具爭議性的"貝哈爾號事件"
1944年4月20日,重巡青葉、輕巡大井(此時已改為高速運輸艦)和驅逐艦天霧從新加坡出航,裝載物資前往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納卯市。4月23日中午過後,天霧在望加錫海峽(位於印尼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之間的水路)誤觸美軍潛艇佈放的水雷,造成嚴重的損害,最後於1453沉沒。青葉和大井則救助天霧的乘員後,隔天於附近的打拉根島(Tarakan)停泊時讓天霧的乘員在此下船,兩艦的運輸任務則續行
1944年5月,美軍接連對新幾內亞的瓦克德島(Wakde)和比亞克島(Biak)發動攻勢,瓦克德島隨即宣告淪陷,比亞克島則陷入激戰當中。當時負責防衛比亞克島的日本陸軍認為要守注比亞克島有困難,比較傾向放棄;而日本海軍則認為比亞克島上的機場若是一但落入美軍手中將會對日軍"絕對國防圈"方案造成很大的影響加上比亞克戰役的前幾天,陸軍的作戰表現相當不錯,因此日本海軍決定增援比亞克島,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渾作戰"。日軍的艦隊集結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三寶顏(Zamboanga),預定將陸軍的海上機動第二旅團(約5500人編制)運輸到比亞克,該艦隊於6月2日出發。在出發之前的5月29日,日本偵查機便發現荷蘭地亞有盟軍艦隊集結的情況,但其實美國海軍的機動部隊當時為了準備進攻馬里亞納群島而前往馬紹爾群島一帶集結,當地負責防衛的第74特遣艦隊(TF.74/75)則是以巡洋艦和驅逐艦為主的水上部隊。6月3日白天,運輸部隊發現盟軍的偵查機,加上陸軍的偵查機發出"洪堡灣內發現敵方空母兩艘、戰艦三艘"的電文,運輸部隊於6月3日夜間決定放棄運輸任務,將陸軍的士兵和裝備在索龍(Sorong)卸下,艦隊則往西南方的安汶(Ambon)退避。但在第二天,海軍的偵查機發現荷蘭地亞的空母是加油船、戰艦也只是巡洋艦時,艦隊已將陸軍部隊卸下將上前往比亞克島燃料恐將不足,最後艦隊放棄運輸任務。雖然之後日軍有曾經調派驅逐艦想將索龍的陸軍部隊運往比亞克島,但因為遭到盟軍艦隊的攔截而失敗,最後由於美軍進攻馬里亞納群島,日本海軍決定發動あ號作戰而不再增援,渾作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
1944年7月2日,青葉在新加坡進行20天左右的短期塢修,在塢修期間在前桅杆上部的兩側各加裝了一具二二號對海搜索雷達(二號二型電波探測儀),後桅杆的上部則加裝了一具一三號對空搜索雷達(一號三型電波探測儀),另外在前艦橋前方和第三主砲後方各加裝兩座25mm三連裝機槍。在塢修完成後,青葉轉往林加灣附近進行訓練任務
1944年6月,日本海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戰敗除了本身海軍航空戰力遭到重創外,從東南亞到日本間的航線也備受威脅,因此日本海軍決定在這條航線上佈署重兵,隨時迎擊來襲的美軍;相對的美國海軍在取得馬里亞那群島後,決定更進一步的切斷日本的補給線,當時美國海軍主裝取得台灣,而麥克阿瑟則是力排眾議的要求進攻菲律賓,最後美軍決定1944年10月進攻菲律賓。10月17日,美軍登陸菲律賓中部東方的雷伊泰島,在收到消息後,聯合艦隊司令部發動"捷號作戰"(針對菲律賓方面的為"捷一號作戰"),並下令正在新加坡整補的青葉中止修理作業緊急前往汶萊和第一游擊部隊(主力為第二艦隊,司令官為栗田健男中將)會合。陣容龐大的第一游擊部隊於10月20日中午到達汶萊,隨後在下午時決定將第16戰隊(含重巡青葉、輕巡鬼怒和驅逐艦浦波)派遣參與雷伊泰島的運輸任務,因此第16戰隊於10月21日從汶萊出港前往馬尼拉。10月23日凌晨,美國海軍在南海巡邏的潛艇鯛魚號(Bream,SS-243)於馬尼拉灣附近發現正在航行的青葉,並在0432朝青葉發射六枚魚雷,其中一枚命中右舷前部機艙,導致青葉失去動力並因為大量進水向右舷傾斜13度,由鬼怒曳航進入馬尼拉灣作應急修理,而隔日又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導致一三號對空搜索雷達損壞
雷伊泰灣海戰後,日軍失去菲律賓一帶的制空權,在美軍艦載機的連續空襲下,馬尼拉灣已經不再安全,有鑒於此日本海軍決定將緊急修復的青葉和熊野兩艦伴隨マタ31船團(馬尼拉→高雄第31船團,包含2000噸級油輪辰春丸、笠置山丸、道了丸,小型貨船第32播州丸、第61播州丸、第62播州丸,第18號海防艦、第26號海防艦<兩艦屬於丁型海防艦>,第17號驅潛艇、第18號驅潛艇、第23號驅潛艇<三艦屬於13號型驅潛艇>、第37號驅潛艇、第38號驅潛艇<兩艦屬於28號型驅潛艇>)先前往台灣高雄,再回到日本本土,當時經過緊急修復的青葉可以以5~8節的速力航行,而在空襲損傷中的熊野則可以以18節航行。1944年11月5日0100,兩艦由馬尼拉出港,會合マタ31船團後沿岸行駛,並在1830到達呂宋島三描禮士(Zambales)的聖克魯茲(Santa Cruz)進行淡水補給。11月6日0700,船團由聖克魯茲出港,隨即被美軍附近巡邏的鯛魚號(Bream,SS-243)、鼠魚號(Raton,SS-270)、鰩魚號(Ray,SS-271)、犁頭鰩號(Guitarro,SS-363)四艘潛艇發現,1010船團接進林加延灣(Lingayan Gulf)時,犁頭鰩號、鯛魚號、鼠魚號分別向熊野發射魚雷但皆未命中,最後鰩魚號向熊野發射四枚魚雷,兩枚分別擊中右舷側艦艏和前部機艙附近。擊中艦艏測的魚雷造成熊野一號砲塔之前的艦艏損毀,擊中右舷側的魚雷則造成了巨大的破口並擊毀前部機艙間的隔壁,造成前部一號機艙全毀、二號機艙嚴重進水,並使艦身向右舷8度傾斜。在受損後,青葉向熊野表示"沒有曳航能力",因此熊野由道了丸進行曳航前往聖克魯茲,青葉和船團則繼續前往高雄,青葉在高雄經過短暫的修理後,於12月12日回到吳港
回到吳港後,青葉原本應該進入吳港造船廠進行大修,特別是在馬尼拉灣損傷的動力部分,但是由於青葉損傷時在太過嚴重,因此僅作了部分的修理便被繫泊在吳港造船廠旁的碼頭(鍋海岸處)作為防空砲台使用。1945年3月19日,為了削弱日本海軍的戰爭實力,美軍機動部隊首次大規模空襲吳港,青葉在當時作為防空砲台並未受到損傷。但在之後的7月24日和7月28日,美軍機動部隊再次空襲吳港,青葉7月24日遭到一枚炸彈和一枚至近彈,7月28日則被4枚炸彈命中,艦艉被炸斷導致大量進水,艦身遭到重創和大量進水向右舷傾斜坐底,所幸當時幾乎沒有搭載燃料而沒有引發延燒或誘爆,就以這樣的狀態迎接戰爭結束,動畫電影"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中便有描寫到青葉的一幕。在戰爭結束後,青葉先是做了簡單的維修並且將其浮揚起來,之後於1946年11月於播磨造船廠吳事業所(原本的吳港海軍造船廠,戰後被歸給播磨造船)進行解體作業
,解體作業於1947年7月完成。青葉是所有古鷹級巡洋艦中最後存活的,由於青葉在太平洋戰爭時多次進出所羅門海域,多次受創後又多次活躍,被冠上了"所羅門之狼"(ソロモンの狼)的暱稱(不過也有一說認為是整個第六戰隊的古鷹級巡洋艦都有這個稱號),現在在廣島縣吳市警固屋五丁目公車站牌附近約100m處(當年青葉繫泊的鍋棧橋處),於2012年4月29日由當地的文化保存協會設立了"巡洋艦青葉終焉保存紀念碑"作為紀念 有關於貝哈爾號事件:
在利根俘虜了80名貝哈爾號的乘員後艦長黛治夫上校曾向第16戰隊司令佐近允尚正少將請示過俘虜的處理問題,佐近司令以信號回文中提到"留下兩三個俘虜打聽情報,其他快點處理掉"(<情報聴取のため>2,3名の捕虜を残し、残りは所定のとおりに速やかに処分せよ)的指示,當時黛艦長以"需要時間審問俘虜"為由暫時收容俘虜,之後於1944年3月15日到達巴達維亞後讓其中的15名俘虜下船,之後離開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的途中,於3月18日深夜於蘇門答臘島附近的林加灣海上,將俘虜一個個叫上後甲板後殺害並且將屍體投入海中。在戰爭結束後的1947年,英軍於香港法院將黛志夫和佐近允尚正兩人以戰爭罪起訴,在庭審時黛治夫主張是"佐近司令下令殺害"(左近允司令官の命令で殺害した),而左近允尚正則辯駁稱"我是在作戰中下令的,作戰後後則沒有這樣下令"(自分が命令したのは作戦中のことであり、作戦後のことは命令していない)。最後法庭在1947年10月29日宣判,佐近允尚正被判處死刑,黛治夫則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佐近允尚正在1948年1月21日於香港的赤柱監獄執行絞刑,黛治夫則於1951年9月出獄,之後加入了南極捕鯨的公司,一直到1992年10才去世(時年93歲) *科科斯群島位於印尼爪哇島西南西方、澳洲西北方,當時隸屬於新加坡,後來在1955年改隸屬於澳洲,並在1984年4月經島民公投併入澳洲,和印尼蘇門答臘島間則有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 *林加灣位於林加群島(Lingga
Islands),位於蘇門答臘島東方,隸屬於印尼,二戰期間為日本海軍重要的基地之一 有關於渾作戰: 日軍在該行動的編制 美澳聯合艦隊在該行動的編制 *瓦克德島位於新幾內亞島北方,鄰近於托河(Tro
River)河口,附近的較大城市為薩米(Sarmi),其上當時設有飛機場,現在隸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 *比亞克島位於新幾內亞島西北方極樂鳥灣(Teluk
Cenderawasih)的出口處,其上當時設有飛機場,現在隸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 *洪堡灣(Humboldt
Bay)位於新幾內亞中部北方的荷蘭地亞(Hollandia,1968年改名查亞普拉<Jayapura>,為印尼巴布亞省首府)附近,1968年改名為約斯蘇達索灣(Yos
Sudarso Bay) 關於マタ31船團:
美軍潛艇在攻擊後,犁頭鳐號記錄為射擊10枚魚雷命中"愛宕級巡洋艦"三枚,鯛魚號記錄為射擊四枚魚雷命中"14000噸級重巡洋艦"兩枚,鼠魚號記錄為發射六枚魚雷命中"重巡洋艦"三枚,鰩魚號記錄為射擊四枚魚雷命中"最上級巡洋艦"兩枚。事實上在攻擊後,鰩魚號曾經有想要再次發動攻擊,不過因為閃避深水炸彈攻擊時艦身擦撞到礁石導致進水受損,因此只在夜間發出"中雷受損的最上級巡洋艦往達索爾灣(Dasol
Bay)移動"的電文便撤離 *林加延灣位於呂宋島的中部西方,附近最大城市為林加延市 *達索爾灣在林加延灣西南方,附近最大城市為達索爾市 有關於吳港空襲:
所謂的坐底在日文中寫為"著底",一般意思有兩種。一種是可潛水航行器下潛後安全停於海床上;另一種意思是船身進水下沉後,由於水深不及船身的高度,整艘船擱淺後並未完全入水。由於和航行時觸礁或衝上淺灘的擱淺方式不同,故在此以坐底稱之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2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42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2座 帕森式高低壓反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42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25mm連裝機槍4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25mm連裝機槍4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衣笠原本應該是古鷹級的一號艦,由於一號艦後來延用"加古"的艦名,因此挪後給四號艦使用。衣笠1924年1月23日於川崎神戶造船廠起造,1927年9月30日完工,基本設計和青葉相同,完工後和青葉一同加入第五戰隊彌補美保關事件中受損的輕巡神通和那珂的空缺
1928年春天,日本首次開發成功以壓縮空氣驅動的吳式一號一型飛機彈射器,並裝置在戰艦朝日的前甲板(當時以改為特務艦,為了安裝彈射器還拆除了朝日全部的前部主砲)以一五式水上偵查機成功在廣島灣完成彈射試驗。隨後在1928年5月將同型的彈射器安裝在衣笠上,使得衣笠成為首先配置飛機彈射器的日本軍艦,並和姊妹艦青葉一同擔負起彈射器方面的測試任務,之後於1930年初將三年式12cm/45單裝高射砲換裝成具有防波浪盾B1型砲架
1932年3月,衣笠在艦橋兩側各加裝了一座13mm連裝機槍以強化對空火力,並加裝雨水除去裝置,之後由於新造的妙高級巡洋艦服役,衣笠從原本的第五戰隊轉至第六戰隊,之後又在1936年改為第七戰隊
1936年8月14日,第七戰隊參加了位於奄美群島東方的夜間航行訓練,在訓練結束準備回航時,先頭艦青葉發出信號減速到六節,結果後續的衣笠漏看了信號仍以九節前進,導致在0400青葉和衣笠的衝撞事件。當時衣笠的艦艏撞上了青葉的艦艉,幸虧並未受到嚴重的損害,之後在古鷹的護衛下回航,由於衣笠的艦艏受損在回航時還造成了巨大的艦艏波,隨後兩艦接受緊急修理,修理完畢後轉入預備艦
在退出限武條約後,衣笠於1937年9月於佐世保造船廠進行大幅度的近代化改裝工程,改裝項目和青葉相同, 1940年10月完成現代化改裝作業,之後於同年11月和青葉一同編入第六戰隊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海軍為了支援陸軍的G作戰計畫,將第六戰隊(重巡古鷹、加古、青葉、衣笠)、敷設艦津輕、23驅逐隊(驅逐艦菊月、夕月、卯月<以上睦月級>、朧<吹雪級>)、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前往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集結。12月8日開戰同時隨級以艦隊搭載的水上偵查機16架對關島進行空襲,在連續兩天的空襲後,日軍於12月10日凌晨發動登陸作戰,由於當地美軍駐軍人數不多加上日軍事先過度高估美軍的戰力,在戰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戰鬥很快便宣告結束(約略在當天1500左右結束戰鬥),日軍占領關島並將其改名為大宮島。隨後由於日軍第一次進攻威克島失利,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力(包含第二航空戰隊<空母蒼龍、飛龍>、第八戰隊<重巡利根、筑摩>、第17驅逐隊<僅派出驅逐艦谷風和浦風>、第六戰隊<古鷹、加古、青葉、衣笠>、第六水雷戰隊<輕巡夕張,驅逐艦追風、睦月、望月、弥生、朝凪、夕凪>、第18戰隊<輕巡天龍、龍田>、特設巡洋艦金剛丸和金龍丸、特設水上機母艦聖川丸、特設敷設艦天洋丸等)在12月21日再度發動第二次攻勢,由於第二航空戰隊強勢的奪取制空權,日軍於22日中午過後開始登陸作戰,雖然遭逢惡劣海象加上美軍駐守部隊的激烈抵抗,日軍於12月23日1040宣告暫領威克島,並將其改名為大鳥島
1942年1月29日,日軍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之前的航線,制定了MO攻略做戰,目地在於奪取新幾內亞東南端的摩爾斯比港(Port Moresby)和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Tulagi),並在圖拉吉島上修建水上飛機的基地用以監視珊瑚海(Coral Sea)。不過由於新幾內亞島上山脈錯綜複雜,若是經由陸路進攻不僅曠日廢時而且難度極高,因此決定在海軍的支援下改由海路向新幾內亞島東部進行登陸作戰,不料在3月10日,美國海軍由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為首的機動部隊空襲了日軍佔領的萊城(Lae)和薩拉毛亞(Salamaua),並造成日軍一定的損失(三艘特設巡洋艦和一艘運輸船被擊沉,14艘船艦被擊傷,另外130人死亡),對此深感威脅的日軍決定增強進攻的戰力,除了原本用來支援和護衛登陸部隊的輕空母祥鳳外,希望能夠在調派機動部隊的大型空母支援,當時聯合艦隊已經開始構思中途島的作戰,因此在4月16日勉強決定抽調剛從印度洋空襲戰中歸來的,並在4月25日於特魯克(Truk)進行集結,目標是搜尋並消滅美國海軍的機動部隊。日軍的登陸部隊在1942年5月3日登陸圖拉吉島並將之佔領,得到消息的美國海軍由弗萊契少將(Frank J. Fletcher)所率領的第17特混艦隊(TF17)隨即於5月4日對圖拉吉島發動四波空襲,日軍損失慘重,隨後TF17、TF11和TF44會合並接受油輪加油;同日MO攻略部隊從臘包爾(Rabaul位於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中的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北端)出發前往摩爾斯比港。5月7日清晨,翔鶴的偵察機(九七式艦攻)回報發現美軍空母,隨後翔鶴和瑞鶴兩艦派出了第一批攻擊隊,但在稍後古鷹和衣笠艦上的偵察機(九四式水偵)回報在不同的位置發現"沙拉托加級空母",加上MO機動部隊的攻擊機群到達目標後只發現油輪尼奧肖號和驅逐艦西姆斯號,在經過搜巡後並未發現機動部隊後將兩艦擊沉,因此日軍發現美軍機動部隊的位至遭到誤判,MO攻略部隊已經深陷險境,因此決定讓MO攻略部隊向北進行規避。但是美軍的從澳洲起飛空襲摩爾斯比港攻略部隊的B-17轟炸機向TF17回報發現"空母一艘、巡洋艦四艘"的消息,TF17的兩艘空母隨即起飛攻擊隊,當時MO攻略部隊雖然有展開以祥鳳為中心的輪型陣形,但是並未協調發揮出密集火網(當時日軍的思想是以機動性規避空襲),祥鳳遭到密集的攻擊,短時間內遭到7枚魚雷和13枚炸彈命中,艦上燃起大火並宣布棄艦,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所損失的第一艘空母。在經過救助和搜索生還者任務後,當天夜間日軍決定將第六戰隊分割,古鷹和衣笠加入MO機動部隊,加古和青葉則和第18戰隊(含輕巡天龍、龍田)前去協助護衛運輸船。5月8日上午,MO機動部隊和TF17雙雙發現對方並起飛攻擊隊,在上午的空襲中,空母瑞鶴緊急躲入雷雨颮中迴避了攻擊,躲避不及的翔鶴遭到集中攻擊,飛行甲板遭到兩枚450kg(1000磅)炸彈命中,造成飛行甲板和飛機升降機大破,艦體前部的命中彈更擊中汽油艙造成翔鶴艦上嚴重的火災,使得翔鶴失去起降戰機的能力,因此當翔鶴和瑞鶴的攻擊機群返航時只能降落在瑞鶴上,由於翔鶴的損傷加上飛機的損失,日軍判斷登陸作戰難以進行,不得不將艦隊召回;美軍空母列克辛頓號同樣遭到攻擊,兩枚魚雷擊中艦身左舷前方和中部,造成前部飛機升降機故障、航空汽油外洩以及鍋爐艙進水,使得列克辛頓號航速下降到24.5節並向左舷傾斜七度;兩枚分別命中左舷前部五吋砲群和煙囪的250kg炸彈則對附近人員造成嚴重的殺傷,雖然之後損管發揮效用,但是由於外洩油氣造成的爆炸,導致列克辛頓號失去動力和損管能力,加上艦身陷入火海,最後宣布棄艦並由驅逐艦菲爾普斯號擊沉。約克鎮號則在艦身中部的飛行甲板被命中一枚250kg炸彈,排煙道受到損傷使得速力下降到24節,加上三枚至近彈的影響造成重油大量流失,只能先行脫離戰場,珊瑚海海戰結束。雖然日軍還是成功奪取圖拉吉島並且擊沉列克辛頓號,但是主要目標摩爾斯比港並未奪取,因此珊瑚海海戰在戰術上可說是日軍的勝利,但是美澳聯軍則在戰略上保存了美澳航道的暢通而取勝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向所羅門群島一帶發動奇襲式的登陸作戰,依靠機動部隊提供的空中支援,短短一天佛羅里達群島便宣告失守,盟軍在隔日夜間更是攻略了重要的目標─瓜島上即將完工的機場。日軍在得到島上守軍的急電後,緊急調派第4和第25航空戰隊的一式陸攻(約27架)由台南航空隊的18架零式戰鬥機護衛隊瓜島和圖拉吉島一帶進行空襲,另外由三川軍一中將率領重巡鳥海、古鷹、加古、青葉、衣笠,輕巡夕張、天龍以及驅逐艦夕凪組成艦隊,以攻擊美軍在鐵底海峽的運輸船隊,當時由於日軍預期會有強利的機動部隊在瓜島附近,因此採用高速突進的戰術,並且在日出前脫離盟軍的戰機攻擊範圍(預定是以沙伏島為中心約120海浬的範圍)。由於日軍的空襲,已經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分別損失掉空母列克辛頓號和約克鎮號的伏萊契,不願意再損失貴重的空母,因此於8月8日離開瓜島附近海域,只剩下美澳聯合艦隊的巡洋艦部隊把守鐵底海峽。8月8日夜間由於月出是在後半夜,因此並沒有月光可以映照出艦影,因此日軍艦隊在接近瓜島後便派出三架水上偵查機(鳥海兩架、加古一架)前往沙伏島一帶進行偵查,隨後艦隊遭遇到了布魯號驅逐艦,雖然該艦裝配有雷達,但是卻被過度靠近島嶼產生的亂反射所干擾,因而使布魯號誤認日方艦隊為附近正在巡邏的其他盟軍艦艇,所以當日軍艦隊進入南水道時盟軍艦隊並每有發現到日軍艦隊的存在,直到日軍偵查機投下照明但並且開始射擊,盟軍艦隊才猛然發現已經接敵。坎培拉號在最開始的幾分鐘中內慘遭日軍艦隊集火,24發命中彈把坎培拉號完全癱瘓,艦上燃起大火並大量進水;重巡芝加哥號艦艏遭到一枚魚雷擊中,造成主砲無法轉向僅能以高射砲迎擊,前桅杆也遭到命中導致人員的傷亡,最後緩緩的撤出戰場,驅逐艦派特森號艦艉遭到艦砲命中一發中度受損,南方部隊在十分鐘內就被擊潰;隨後艦隊轉向北方水道,重巡阿斯特里亞號遭到日軍重巡集火很快的遭到癱瘓並且起火,隨後重巡文生斯號遭到鳥海、加古、青葉和衣笠的圍攻,完全癱瘓並且正在燃燒中。另外一條重巡昆西號則遭到古鷹、青葉和天龍的圍攻,加上天龍最後擊中的兩枚魚雷,昆西號嚴重受損最後沉沒。在日軍艦隊離開北水道時,北水道出口的巡邏驅逐艦拉爾夫•塔波特號也遭到古鷹、夕張和天龍的集火,雖然被命中數枚砲彈重創但所幸及時躲入雷雨颮中躲過被擊沉的命運,隨後日軍因為擔心遭到空中攻擊而撤離,第一次索羅門海戰(盟軍稱之為沙伏島海戰)就此結束,由於美澳聯軍過於輕敵和大意,若非最後日軍決定撤出的話,當時在瓜島和圖拉吉島的運輸船團很有可能被日軍重創,整個瓜島登陸戰差點慘敗。而在日軍撤離後,艦隊於新愛爾蘭島北方海域被美軍巡邏中的潛艇S44發現,並隨即發動魚雷攻擊,加古右舷艦艏、艦舯和艦艉各被一枚被魚雷擊中,短短5分鐘就沉沒;另外重巡鳥海一號砲塔和艦橋海圖室被砲彈擊中受到輕傷,青葉的魚雷發射管被擊中所幸損管得利並未產生誘爆,衣笠的舵機和第一機艙受到損害。相較之下坎培拉號受創過重,9日上午在救助乘員後由驅逐艦艾略特號(Ellet,DD-398)擊沉,阿斯特里亞號本來準備曳航,但是突然的爆炸導致艦身傾斜,拖救失敗最後沉沒,文生斯號最後也因為損管無效而放棄
在第一次索羅門海戰後,盟軍逐步鞏固了瓜達康納爾島附近的制海權,因此傳統低速的運輸船無法有效隊瓜島運補;有鑑於此,日本海軍改以高速的驅逐艦裝載補給,趁夜高速突近瓜島附近水域後卸下補給品,然後以高速在天亮前離開盟軍的空中搜索圈,因為晝伏夜出加上高速進出,這種運輸方式在日本海軍內部被暱稱為鼠運輸(鼠輸送,相對的採用大小發動艇進行運補的則稱為"蟻輸送"),盟軍方面則稱之為東京快車(Tokyo Express)。1942年10月,為了再次增援瓜島,日本海軍決定再次派出水雷戰隊進行運補,同時計畫利用第六戰隊的重巡洋艦對韓德森機場進行砲擊任務(擔任砲擊任務的艦隊由於承受相當高的風險,因此被稱為挺身部隊,也就是明知任務危險仍要參與之意)。10月11日,日本海軍的運輸部隊和支援部隊於肖特蘭島(Shortland)集結出發;而美國海軍同期間也出發運輸船團支援瓜島,作為支援和護衛的第64特混艦隊先行前往瓜島,並在10月11日下午收到偵查機傳來發現日軍艦隊的情報,艦隊司令斯科特少將(Norman Scott)下令艦隊前往沙伏島一帶待命準備迎擊日軍艦隊。當夜2200,TF64派出鹽湖城號、舊金山號和波夕號上的偵查機進行偵查,但是鹽湖城號上的偵查機由於事故沒有彈射並造成火災,幾乎同時日軍的運輸部隊在瓜島北部的塔沙法隆加(Tassafaronga Point)卸載物資,受益於島嶼和山脈的屏障,運輸部隊並未被美軍艦隊發現。而當日軍支援部隊接近沙伏島時,被裝備SG雷達的波夕號和海倫娜號發現,由於之前的空襲部隊(第11航空艦隊)和運輸部隊都沒有回報發現美軍艦隊,因此當支援部隊接近時將美軍的艦艇誤認為運輸部隊,鹽湖城號上的火光也被誤解為運輸部隊的信號燈,因此還用信號燈向美軍艦隊發出信文但並未被發現。而當日軍持續靠近時,海倫娜號向旗艦舊金山號發出電文詢問是否可以攻擊?當舊金山號回文前日軍的旗艦青葉也發現有艦影,由於日軍的誤解,還向美軍發出"我是青葉"(ワレアオバ)的發光信文。在青葉等待回文時,海倫娜號收到舊金山號的回文"確認"(Roger)後誤認得到發砲許可隨即向青葉開火,而在附近的波夕號、鹽湖城號和舊金山號見海倫娜號開火也隨即向青葉開火,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青葉就因為被美軍艦隊集中攻擊遭到重創,隨後重巡古鷹和驅逐艦吹雪同樣遭到美軍艦隊集火而被擊沉。而當時和青葉級古鷹踩不同航向的重巡衣笠和驅逐艦初雪吹雪成功避開美軍艦隊的密集砲火,並且向美軍輕巡波夕號開砲反擊,波夕的一號和三號主砲塔分別被命中而失效,二號主砲塔右舷側水線以下被衣笠的水中直進彈(應該是九一式穿甲彈)直接擊中裝甲帶下方的無裝甲區域,導致二號主砲塔裝藥室爆炸起火,這一發砲彈差點把波夕號的艦身給打斷,只能退出戰場。隨後衣笠和重巡鹽湖城號相互開火,命中鹽湖城號兩發砲彈並造成艦身內小規模的火災,之後衣笠和初雪護衛重創的青葉撤離戰場。此次海戰日方稱為沙伏島海戰,盟軍則稱之為埃斯佩蘭斯角海戰(Battle of Cape Esperance),日軍雖然成功運補但是支援部隊遭到重創,重巡古鷹和驅逐艦吹雪被擊沉、重巡青葉重創,所幸得到衣笠護衛而成功脫離,相較之下美軍僅有驅逐艦法倫霍爾特號遭到雙方擊中攻擊而重創沉沒,波夕號遭到砲彈擊中重創,由於是盟軍水面艦隊在夜戰中隊日軍首次取得優勢,大大的激勵了盟軍的士氣,但對瓜島的戰局並未造成太大的改變
1942年10月13日,為了支援運輸任務,第八艦隊的重巡鳥海、衣笠,在驅逐艦望月、天霧的護衛下從肖特蘭出擊前往鐵底海峽,並在14日夜間鳥海和衣笠成功的用艦砲轟炸韓德森機場,兩艦共砲擊約752發各式砲彈,對韓德森機場的跑道以及物資倉庫造成相當的損失。之後於11月10日,日本海軍將第六戰隊解散(古鷹和加古已經沉沒,青葉重創回到吳港修復中,僅存有戰力的僅剩衣笠),衣笠被編入第八艦隊
1942年11月,日本海軍為了配合日本陸軍在瓜島的反攻,準備調集重兵支援,並且利用水面艦轟炸韓德森機場。11月13日凌晨,以戰艦比叡、霧島為首的艦隊突入鐵底海峽並和美軍艦隊爆發海戰,日軍驅逐艦曉、夕立被擊沉,戰艦比叡舵機故障,最後被美軍空母企業號(Enterprise,CV-6)的艦載機重創後由驅逐艦雪風擊沉;美軍的輕巡亞特蘭大號(Atlanta,CL-51)和朱諾號(Juneau,CL-52)也遭到重創,前者最後被放棄後自沉,後者遭到日軍潛艇伊26的雷擊沉沒,另外驅逐艦庫辛號(Cushing,DD-376)、蒙森號(Monssen,DD-436)、拉菲號(Laffey,DD-459)、巴頓號(Barton,DD-599)也被擊沉,此次海戰日方稱之為第三次索羅門海戰第一夜戰,盟軍則稱為第三次沙伏島海戰(Third Battle of Savo Island)或是索羅門海戰(Battle of the Solomons)。在損失比叡後,日本海軍決定先行派遣重巡洋艦對韓德森機場進行砲擊,而以霧島為首的殘存艦隊則先在肖特蘭進行整補再出擊,因此緊急調派正在肖特蘭的第七戰隊(含重巡摩耶、鈴谷)在第10驅逐隊(含驅逐艦夕雲、卷雲、風雲)以及驅逐艦滿潮的護衛下前往砲擊韓德森機場,而第八艦隊(含重巡鳥海、衣笠,輕巡五十鈴)則前往瓜島附近待機,以護衛第七戰隊回到肖特蘭。11月13日2330,由於之前受損的美軍艦隊尚未得到增援,第七戰隊成功突入鐵底海峽,並對韓德森機場射擊主砲約989發左右(鈴谷504發、摩耶485發),造成韓德森機場的小規模損失,但是重要的跑道在美軍搶修下並未失去起降能力,隨後第七戰隊和第八艦隊在14日0550於新幾內亞島南方海域會合後準備北上回到肖特蘭。天亮之後,韓德森機場和在附近的美軍空母企業號開始派出戰機進行搜索任務,並且發現日軍艦隊,韓德森機場的海軍陸戰隊(F4F戰鬥機7架、SBD轟炸機7架、TBF攻擊機6架)以及空母企業號(F4F戰鬥機10架、SBD轟炸機27架)分別起飛攻擊隊前往攻擊。0630韓德森機場的攻擊隊率先抵達日軍艦隊上空,並對日艦發動空襲,衣笠的艦橋前方右舷13mm高射機槍附近遭到一枚500磅(約226.8公斤)炸彈直接命中,當時航海艦橋內的乘員幾乎被這枚炸彈殺光,隨後右舷中部附近的至近彈造成發電機室進水和前部輕油櫃的火災,使得衣笠艦身中部起火並且向右舷傾斜10度,速力也大幅下滑。就在此時企業號的攻擊機群也抵達艦隊上空,正在平衡注水和滅火損管的衣笠艦艉右遭到魚雷命中,導致舵機失效並喪失航行能力,最後在0922於倫多瓦島(Rendova)西南方約51海浬處沉沒,511人死亡,剩餘的生還者則由驅逐艦卷雲和風雲救助後回到肖特蘭。而該艦隊中重巡鳥海則因為遭到多數近失彈攻擊,造成艦體輕度受損;重巡摩耶被一架F4F野貓式戰鬥機衝撞左舷高射砲甲板,造成中度受損並引起小規模的火災(摩耶當時拋棄了所有的魚雷避免被誘爆);輕巡五十鈴則遭到近失彈攻擊,第二和第三爐艙進水導致速力下降,最後在驅逐艦朝潮的護衛下回到肖特蘭 *在第三次索羅門海戰第一夜戰中被擊沉的朱諾號,直接造成的最壞影響就是沙利文五兄弟(Sullivan
brothers)同時在朱諾號上陣亡,使得美國軍方開始儘量避免將全家人送上戰場,後更催生了"僅存者政策"(Sole Survivor
Policy);為茲紀念新造的一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取名為沙利文號(Sullivans,DD-537),該艦名則由柏克級驅逐艦沙利文號(Sullivans,DDG-68)繼承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0座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煤混燒鍋爐2座 布朗•寇蒂斯式高低壓衝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20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艦本式ロ號水管式重油鍋爐12座 布朗•寇蒂斯式高低壓衝動式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座 104200匹軸馬力,四軸推進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連裝固定式發射管6座
12cm/45單裝高射砲4門 61cm四連裝發射管2座 25mm連裝機槍4座 13mm連裝機槍2座
新造時(1926年•春)
彈射器改裝後(1933年)
近代化改裝後(1942年•秋)
尺寸
長185.17m、幅15.77m
長185.17m、幅15.77m
長185.17m、幅16.93m
排水量
7950噸
7950噸
8700噸
動力
速力/續航力
34.5節;7000海浬/14節
34.5節;7000海浬/14節
32.95節;7000海浬/14節
武裝
20cm/50單裝砲6門
20cm/50單裝砲6門
20.3cm/50連裝砲3座
搭載機
二式水上偵察機1架
九〇式二號水上偵察機1架
九四式水上偵查機2架
運輸部隊主力部隊:含重巡青葉,輕巡鬼怒,驅逐艦敷波、浦波、時雨
運輸支援部隊:敷設艦津輕、嚴島,第127號運輸艦、第36號驅潛艇、第37號驅潛艇
警戒部隊:含重巡妙高、羽黑,驅逐艦白露、五月雨、春雨
間接護衛部隊:戰艦扶桑,驅逐艦風雲、朝雲
前衛部隊:含驅逐艦弗萊徹號(Fletcher,DD-445)、拉德福號(Radford,DD-446)、詹金斯號(Jenkins,DD-447)、拉瓦列號(La Vallette,DD-448)、比爾號(Beale,DD-471)、哈欽斯號(Hutchins,DD-476)、戴利號(Daly,DD-519)
主力部隊:含重巡澳大利亞號(Australia),輕巡納許維爾號(Nashville,CL-43)、鳳凰城號(Phoenix,CL-46)、波夕號(Boise,CL-47)
後衛部隊:含驅逐艦阿伯納•里德號(Abner Read,DD-526)、艾門號(Ammen,DD-527)、梅蘭利號(Mullany,DD-528)、特雷森號(Trathen,DD-530)、阿藍塔號(Arunta,I30)、瓦拉孟加號(Warramunga,I44)
彈射器加裝後(1929年•春)
近代化改裝後(1942年•秋)
最終時(1945年•春)
尺寸
長185.17m、幅15.83m
長185.17m、幅17.56m
長185.17m、幅16.93m
排水量
8300噸
9000噸
9000噸
動力
速力/續航力
36節;7000海浬/14節
33.43節;8223海浬/14節
33.4節;8223海浬/14節
武裝
20cm/50單裝砲6門
20.3cm/50連裝砲3座
20.3cm/50連裝砲3座
搭載機
一五式水上偵察機1架
零式水上偵察機2架
零式水上觀測機2架
彈射器加裝後(1928年•夏)
近代化改裝後(1942年•秋)
尺寸
長185.17m、幅15.83m
長185.17m、幅17.56m
排水量
8300噸
9000噸
動力
速力/續航力
36節;7000海浬/14節
33.43節;8223海浬/14節
武裝
20cm/50單裝砲6門
20.3cm/50連裝砲3座
搭載機
一五式水上偵察機1架
零式水上偵察機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