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航空戰艦伊勢級
(AIRCRAFT BATTLESHIP ISE CLASS)
伊勢(ゆオ)
伊勢級本來應該是扶桑級的第三和第四號艦,不過因為當時海軍的預算不足,伊勢和日向兩艦延期動工,海軍更利用這段時間研究英美等國的新型主力艦,並對兩艦修正了外型。首先兩艦改裝了主砲砲位,將艦舯砲塔向後移到接近艦尾的位置,並且改成全向後的設計,另外為了減少主砲射擊時暴風隊艦橋的影響,第二煙囪的底部還裝有導流板,可以使艦舯砲塔的暴風向兩舷擴散而不會衝擊艦橋。副砲則向前集中到艦橋附近,並將扶桑級採用的15cm/50副砲換裝為較小但比較符合日本人體格的14cm/50副砲,因為當時的戰艦副砲是採用人力填彈,15cm砲的砲彈太重,因此只好取方便而割捨火力,不過這卻使發射速度和搭載數量上也有相當的提升。伊勢在1918年12月15日完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
在倫敦條約簽訂後,所有的主力艦都面臨了必須接受改裝的狀況,伊勢首先在1930年接受了第一次的改裝,將原本的三腳桅艦橋換成了外型較複雜的樯樓式艦橋。這種樯樓式艦橋上搭載了防空用的測距儀、防空指揮所和向後延伸的信號桁使得艦橋更多功能化,由於伊勢原本採用的是三腳桅,因此伊勢的樯樓是三柱式的,和採用六柱式的長門不同。而樯樓大型化後,在高速航行時艦橋後方產生的真空容易使一號煙囪的排煙逆流進艦橋裡,因此在第一次改裝後到第二次改裝前,伊勢在第一煙囪的上方加了一個導流板,使得排煙能夠向後排出以免擴散到艦橋裡。另外在第一次改裝時,伊勢也在五號砲塔的前方加裝了水上飛機用的機庫,而水上飛機發艦時則利用固定在五號砲台上的架台上起飛
而在1935年,則是因為即將進入無條約時代,所有的大型軍艦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裝,因此伊勢在8月1日進行了第二次改裝。首先伊勢將混燒鍋爐全換成了重油鍋爐,並對輪機作了一番更新,使其輸出軸馬力提高到了80000匹,而煙囪則在原後煙囪的位置改裝上一隻較粗的煙囪,前煙囪則廢除以避免排煙的問題。另外為了增加砲擊的精準度,伊勢在樯樓頂加裝了新型的10公尺測距儀,並在艦橋上加裝了4.5公尺的高射砲用測距儀,而艦橋後方則裝有自遮浪甲板向上以V型支撐的支撐柱。另外伊勢的艦尾向後延伸了近6m,以在艦尾裝備性能優秀的吳二式彈射器。另外將舊式的8cm/45單裝高射砲拆除,改裝上性能較優秀的12.7cm/40連裝高射砲,使得防空火力大有進步
在大戰初期,伊勢級和扶桑級共同編成於第一艦隊第二戰隊,隸屬於山本大將指揮的主力艦隊,因此幾乎沒有任何發揮的戰力而停泊在瀨戶內海,只有在中途島海戰時跟隨山本大將的主力艦隊出擊,不過由於南雲中將所指揮的空母部隊遭到全滅,因此並沒有任何表現。不過在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損失了四艘主力的空母,因此需要新建造更多的空母補足前線的需要。伊勢和日向便被海軍選定成為航空戰艦,以增強空母部隊的火力。伊勢在1942年底開始進行改裝工事,將後部的第五和第六砲塔拆除,以裝上大型的機庫和航空甲板,由於伊勢的航空甲板很短,戰機無法在其上起降,因此戰機由機庫的升降機昇上航空甲板後,是由彈射器射出起飛,降落時就必須轉降其他的空母。而用來供戰機起飛的彈射器,則改裝在飛行甲板的前端,並增為兩座。另外在改裝後,伊勢的防空火力也大幅的增強,除了在樯樓頂加裝了對空搜索用的二一型電探外,另外還新增了4座12.7cm/45連裝高射砲,副砲則全部拆除,並新增了許多用來短程防空用的機槍
1944年10月初,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對台灣發動了空襲,日軍派出大量戰機攔截,因而在台灣海峽上空爆發激烈空戰,此戰中小澤艦隊新訓練的飛行員也奉命上陣,結果損失慘重,大量的戰機和飛行員慘遭擊落喪生,使得小澤的空母艦隊勢力變的更加單薄。1944年10月21日,美軍登陸菲律賓東部的大島雷伊泰島,並在雷伊泰灣和聖伯納迪諾海峽佈下重兵以殲滅日軍的反抗力量。同時日本發動捷一號作戰,將海軍所有兵力全投入了這場號稱世上最大海戰之一的雷伊泰灣海戰。在當時,由於日本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艦載機供空母部隊出擊,加上之前在台灣附近和美軍第三艦隊進行的激烈航空戰,更不可能讓日軍空母部隊全數出擊,因此小澤治三郎中將決定將空母部隊當成誘餌艦隊使用,以求栗田中將率領的水上艦隊能趁虛將美軍的登陸部隊重創。第三航空戰隊的千歲、千代田和瑞鳳三艦,由剩下的唯一一艘大型空母瑞鶴領航,由呂宋島東北方向雷伊泰灣方向進攻,日向和伊勢也是這個部隊的一員,不過當時伊勢和日向並沒有搭載戰機而被當成純戰艦使用。10月25日上午,美軍第三艦隊發動全部兵力(除到尤利堤進行整補,正在向雷伊泰灣回航的三八•一特遣艦隊外)向小澤部隊進攻,在數輪的攻擊下,空母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中彈沉沒,另外輕巡多摩和驅逐艦初月也被撃沉。小澤將旗艦移到了大淀上,率領剩下的艦隻離開了戰場
在雷伊泰灣戰敗後,小澤艦隊的大淀、伊勢和日向三艘大型軍艦從南方搭載了像橡膠、錫等重要物資回航日本吳港,之後伊勢又增強了對空火力,加裝了更多的機槍和6座噴進砲,錨泊在吳港當成防空砲台使用。1945年3月9日,美軍艦載機首次轟炸吳港,由於這次攻擊的規模並不很大,伊勢憑著艦上兇猛的防空火力逃過了一劫;而在同年7月24日及7月28日兩天,盟軍艦隊大規模的兩度轟炸吳港,不只吳港受到了很大的破壞,所有在吳港停泊的大型軍艦也成了目標,當時伊勢在倉橋島東北方遭到盟軍戰機的集中攻擊,艦身遭到嚴重的損壞,大破著底。在戰後被浮揚起來,並在1946年解體
新造時 | 第二次改裝後 | 航空戰艦改裝後 | |
尺寸 | 全長208.2m、全幅28.7m | 全長216.5m、全幅33.8m | 全長220m、全幅33.8m |
排水量 | 29900噸 | 32900噸 | 33800噸 |
航速/續航力 | 23節;9680海浬/14節 | 25節;海浬/節 | 25.3節;海浬/節 |
動力 |
燃油/煤混燒鍋爐 齒輪傳動渦輪機 45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齒輪傳動渦輪機 80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齒輪傳動渦輪機 80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裝甲 |
舷側305mm
甲板33~76mm |
舷側305mm
甲板97~165mm |
舷側305mm
甲板97~165mm |
武裝 |
36cm/45連裝砲6座 14cm/50單裝砲20門 8cm/45單裝高射砲4門 53.3cm固定式發射管6門 |
36cm/45連裝砲6座 14cm/50單裝砲16門 12.7cm/40連裝高射砲4座 25mm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
36cm/45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8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30連裝噴進砲6座 |
搭載機 |
無搭載機 | 3架水上偵察機 | 14架艦上轟炸機彗星及8架水上偵查/攻擊機瑞雲 |
日向(チピりゎ)
日向是伊勢級二號艦,1918年4月30日完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在長門完工前日向是聯合艦隊最新銳的戰艦,因此多次擔任聯合艦隊旗艦和演習或觀艦式時的天皇座艦
在倫敦條約簽訂後,所有的主力艦都面臨了必須接受改裝的狀況,日向首先在1930年接受了第一次的改裝,將原本的三腳桅艦橋換成了外型較複雜的樯樓式艦橋。這種樯樓式艦橋上搭載了防空用的測距儀、防空指揮所和向後延伸的信號桁使得艦橋更多功能化,由於日向原本採用的是三腳桅,因此日向的樯樓是三柱式的,和採用六柱式的長門不同。而樯樓大型化後,在高速航行時艦橋後方產生的真空容易使一號煙囪的排煙逆流進艦橋裡,因此在第一次改裝後到第二次改裝前,日向在第一煙囪的上方加了一個導流板,使得排煙能夠向後排出以免擴散到艦橋裡。另外在第一次改裝時,日向也在五號砲塔的前方加裝了水上飛機用的機庫,而水上飛機發艦時則利用固定在五號砲台上的架台上起飛
而在1934年,則是因為即將進入無條約時代,所有的大型軍艦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裝,因此日向在10月24日進行了第二次改裝。首先日向將混燒鍋爐全換成了重油鍋爐,並對輪機作了一番更新,使其輸出軸馬力提高到了80000匹,而煙囪則在原後煙囪的位置改裝上一隻較粗的煙囪,前煙囪則廢除以避免排煙的問題。另外為了增加砲擊的精準度,日向在樯樓頂加裝了新型的10公尺測距儀,並在艦橋上加裝了4.5公尺的高射砲用測距儀,而艦橋後方則裝有自遮浪甲板向上以V型支撐的支撐柱。另外日向的艦尾向後延伸了近6m,以在艦尾裝備性能優秀的吳二式彈射器。另外將舊式的8cm/45單裝高射砲拆除,改裝上性能較優秀的12.7cm/40連裝高射砲,使得防空火力大有進步
不過日向的艦運卻不及姊妹艦伊勢,日向首先在1920年代的一次演習中,艦舯砲塔發生膛炸,導致數名官兵傷亡,日向也因而受了點小傷,花了好幾個月才完全修復。而在1942年5月5日聯合艦隊在伊予灘進行實彈射擊時,第五主砲塔的右側主砲又發生了後膛炸,砲塔內的人員當場死亡,由於這次受傷很重,加上戰局迫切,日向的第五主砲塔並沒有被修復,只是在上裝置了一個蓋板並裝上了防空用的機槍,主砲塔的功能並未恢復
在大戰初期,伊勢級和扶桑級共同編成於第一艦隊第二戰隊,隸屬於山本大將指揮的主力艦隊,因此幾乎沒有任何發揮的戰力而停泊在瀨戶內海,只有在中途島海戰時跟隨山本大將的主力艦隊出擊,不過由於南雲中將所指揮的空母部隊遭到全滅,因此並沒有任何表現。不過在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損失了四艘主力的空母,因此需要新建造更多的空母補足前線的需要。伊勢和日向便被海軍選定成為航空戰艦,以增強空母部隊的火力。伊勢在1942年底開始進行改裝工事,將後部的第五和第六砲塔拆除,以裝上大型的機庫和航空甲板,由於伊勢的航空甲板很短,戰機無法在其上起降,因此戰機由機庫的升降機昇上航空甲板後,是由彈射器射出起飛,降落時就必須轉降其他的空母。而用來供戰機起飛的彈射器,則改裝在飛行甲板的前端,並增為兩座。另外在改裝後,伊勢的防空火力也大幅的增強,除了在樯樓頂加裝了對空搜索用的二一型電探外,另外還新增了4座12.7cm/45連裝高射砲,副砲則全部拆除,並新增了許多用來短程防空用的機槍
1944年10月初,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對台灣發動了空襲,日軍派出大量戰機攔截,因而在台灣海峽上空爆發激烈空戰,此戰中小澤艦隊新訓練的飛行員也奉命上陣,結果損失慘重,大量的戰機和飛行員慘遭擊落喪生,使得小澤的空母艦隊勢力變的更加單薄。1944年10月21日,美軍登陸菲律賓東部的大島雷伊泰島,並在雷伊泰灣和聖伯納迪諾海峽佈下重兵以殲滅日軍的反抗力量。同時日本發動捷一號作戰,將海軍所有兵力全投入了這場號稱世上最大海戰之一的雷伊泰灣海戰。在當時,由於日本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艦載機供空母部隊出擊,加上之前在台灣附近和美軍第三艦隊進行的激烈航空戰,更不可能讓日軍空母部隊全數出擊,因此小澤治三郎中將決定將空母部隊當成誘餌艦隊使用,以求栗田中將率領的水上艦隊能趁虛將美軍的登陸部隊重創。第三航空戰隊的千歲、千代田和瑞鳳三艦,由剩下的唯一一艘大型空母瑞鶴領航,由呂宋島東北方向雷伊泰灣方向進攻,日向和伊勢也是這個部隊的一員,不過當時伊勢和日向並沒有搭載戰機而被當成純戰艦使用。10月25日上午,美軍第三艦隊發動全部兵力(除到尤利堤進行整補,正在向雷伊泰灣回航的三八•一特遣艦隊外)向小澤部隊進攻,在數輪的攻擊下,空母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中彈沉沒,另外輕巡多摩和驅逐艦初月也被撃沉。小澤將旗艦移到了大淀上,率領剩下的艦隻離開了戰場
在雷伊泰灣戰敗後,小澤艦隊的大淀、伊勢和日向三艘大型軍艦從南方搭載了像橡膠、錫等重要物資回航日本吳港,之後伊勢又增強了對空火力,加裝了更多的機槍和6座噴進砲,錨泊在吳港當成防空砲台使用。1945年3月9日,美軍艦載機首次轟炸吳港,由於這次攻擊的規模並不很大,日向憑著艦上兇猛的防空火力逃過了一劫;而在同年7月24日及7月28日兩天,盟軍艦隊大規模的兩度轟炸吳港,不只吳港受到了很大的破壞,所有在吳港停泊的大型軍艦也成了目標,當時日向遭到盟軍戰機的集中攻擊,艦身遭到嚴重的損壞,大破著底。在戰後被浮揚起來,並在1946年解體
新造時 | 第二次改裝後 | 航空戰艦改裝後 | |
尺寸 | 全長208.2m、全幅28.7m | 全長216.5m、全幅33.8m | 全長220m、全幅33.8m |
排水量 | 29900噸 | 32900噸 | 33800噸 |
航速/續航力 | 23節;9680海浬/14節 | 25節;海浬/節 | 25.3節;海浬/節 |
動力 |
燃油/煤混燒
鍋爐 齒輪傳動渦輪機 45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齒輪傳動渦輪機 80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齒輪傳動渦輪機 80000匹軸馬力、4軸推進 |
裝甲 |
舷側305mm
甲板33~76mm |
舷側305mm
甲板97~165mm |
舷側305mm
甲板97~165mm |
武裝 |
36cm/45連裝砲6座 14cm/50單裝砲20門 8cm/45單裝高射砲4門 53.3cm固定式發射管6門 |
36cm/45連裝砲6座 14cm/50單裝砲16門 12.7cm/40連裝高射砲4座 25mm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
36cm/45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8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30連裝噴進砲6座 |
搭載機 |
無搭載機 | 3架水上偵察機 | 14架艦上轟炸機彗星及8架水上偵查/攻擊機瑞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