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

(Ki-84)

Ki-84(中島)

        日本陸軍的四式戰鬥機疾風,被喻為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最優秀的戰鬥機。疾風是由隼的設計師"小山悌"所設計,優秀的造型和強大的發動機出力,使日本其他的單發戰鬥機無能出其右者

        四式戰疾風是以擔任一式戰的後繼機為目的開發的,當初的要求為空戰性能和續航力必須在一式戰之上,爬升力和速度則要在二式戰之上(時速680公里以上、4分30秒內爬升5000公尺)。由於在如此的高標準前提下,中島不得不搬出老本,為它裝上了新發展的發動機"譽",2000匹馬力的最大輸出,加上優秀的燃油直接噴射裝置,使得疾風的飛行性能大增。另外疾風也採用了隼的蝶型戰鬥襟翼,使它的飛行性能優秀,既有高速度又有優良的纏鬥能力。另外改良自美軍制式機槍白朗寧 M2的Ho-5型20mm機砲,在各項性能都不比德軍的毛瑟MG151/20mm機砲遜色,優秀的機砲保證了疾風的強大火力,新使用的電動螺旋槳更減少了疾風啟動所需的時間。疾風的原型機在1943年3月間完成,並在隨後的試飛中飆出了628公里的高時速,格鬥力、爬升率都具應有的水準,陸軍非常滿意疾風的性能,並隨即進入量產

        不過既使如此,疾風的缺點也顯而易見,給發動機強大馬力的燃油直接噴射裝置由於構造複雜,因此需要極精密的維修和保養,這對戰爭末期的日本無疑是一種難以達到需求。起落架因為採用較大直徑的四葉式螺旋槳,因此較其他戰機來的長,由於戰爭後期起落架製程中熱處理不足,加上飛行員的經驗較差,起落架折斷的事件時有所聞。當時盟軍對日本本土連續進行的大規模轟炸,中島的飛機和發動機製造廠毀於空襲中,因此大部分交由熟練的手工製造廠生產,疾風的品管難以控制,戰機零件不合的事情層出不窮,然而為了阻擋美軍的連番攻勢,這批品質不良的飛機還是上戰場迎敵了。第一批的疾風隨即交由陸軍第二十二戰隊在中國戰場進行實戰測試,不過由於對手─飛虎隊的飛行員精英眾多,戰機也是優秀的P-51D,二十二戰隊遭到慘敗;之後二十二戰隊又轉戰菲律賓迎戰麥克阿瑟將軍手上的戰機,由於妥善率不佳,加上飛行員時常長途跋涉過於疲憊,使得二十二戰隊蒙受慘重的戰損。儘管如此,疾風還是被大量的生產並送交陸軍的戰術單位使用,然而品管的問題不斷浮現,許多的疾風不是問題多多便是無法出動,戰力大受影響,不過疾風還是戰爭末期對美軍戰機威脅最大的日本戰鬥機之一

        儘管日本的資材嚴重不足,但是中島對疾風的改良卻一歩也沒停過,"譽"的改良型Ha-45ru上便配備了和P-47相同的渦輪增壓器,高空性能大加改善,而新置的增壓器則至於機首的側面,並將座艙向後移動;而Ha-45/44則裝有和P-51D同級的兩級三速增壓器,用來增加發動機的馬力,而計畫中的Ha-45/13更高達了2500匹馬力。不過由於資材短缺,在沒有輕金屬的狀況下,疾風二型的Ki-106便採用了木質結構,而Ki-113更艱難的直接使用鋼,而非硬鋁製成。美軍在戰後的測試中,發現Ki-84一型甲擁有比P-47和P-51更佳的運動性和爬昇能力,然而在高辛烷值汽油和輕金屬嚴重缺乏的日本,實在沒辦法發揮出疾風的戰力。疾風的最終總產量為3514架,其中95架由滿洲飛行機製造。戰後倖存的疾風大多交到了美軍的手上,並接連做了些測試,之後大部分都遭到了廢棄,僅有一架被收放在NASM的倉庫中。1973年時,美國將這架疾風運回日本,並曾經在日本的入間基地做展示,目前唯一倖存的這架疾風被放置在京都的嵐山美術館

*1.所謂的燃油直接噴射裝置,就是不使用化油器,直接將燃油經由精密的噴油頭射入汽缸,因此發動機可以使用較高的壓縮比,以提高輸出馬力
2.由於金屬在做鍛造等冷加工時,雖然強度不變,但是容易變脆不耐衝擊,因而產生應力疲勞,因此需要再度加熱,消除應力以避免折斷或破裂

型號 一型甲 一型乙
翼展 11.238m 11.238m
9.92m 9.92m
3.385m 3.385m
2680kg 2680kg
發動機 1具中島"Ha-45"11型星型複列18缸空冷發動機(1900hp) 1具中島"Ha-45"11型星型複列18缸空冷發動機(1900hp)
最高時速 624km 624km
爬升率 1100m/分 1100m/分
實用昇限 10500m 10500m
續航力 1650km 1650km
武裝

兩翼Ho-5型20mm機砲各1門

機首103型12.7mm機槍2挺

兩翼250kg炸彈或副油箱掛架各1個

兩翼Ho-5型20mm機砲各1門

機首Ho-5型20mm機砲2門

兩翼250kg炸彈或副油箱掛架各1個

乘員 1名 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