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三式戰鬥機─飛燕

(Ki-61 & Ki-100)

三式戰 & 五式戰(川崎)

        川崎從很早就開始進行液冷發動機的研究,不過由於技術上的問題,加上中國戰場的氣候變化太大,日本本身又是海島國家,始終都沒有辦法開發出理想的液冷式發動機,因此日本戰機中幾乎沒有液冷發動機的機種。1937年,日本液冷戰鬥機有了技術性的突破,德國戴姆勒•朋馳廠同意授權日本生產DB601型發動機,陸軍的液冷發動機交由川崎負責,海軍的發動機則由愛知負責研發,隨後兩公司分別開發出了"Ha-40"和"熱田"兩種發動機。從德國引進DB601發動機後,川崎隨即對搭載的戰機進行研究,並在1940年製造出了搭載國產的"Ha-40"發動機的首種液冷發動機戰鬥機─Ki-60。Ki-60雖然是川崎自己設計的戰鬥機,可是在外型上,除了機身下方裝備中央集中式冷卻器外,外型上和當時德國的主力戰機─Bf-109E系列非常接近。而在隨後,Ki-60的正式量產戰鬥機型Ki-61的原型機正式推出,並在測試中達到591.6公里的高時速。1942年初,日本更將擄獲的P-40E和德國潛艇運來的Bf-109E跟Ki-61進行模擬戰,成果讓陸軍十分滿意,隨後就開始投入了量產。

        三式戰飛燕有著相當流線的機身,低矮的風防更大大的降低了戰機的阻力,使得三式戰的飛行速度極快。飛燕的起落架跟大部分的日本軍機相同,屬於向回收式,跟採用向外收回式的Bf-109相比,較大的輪距使飛燕的離著陸性能比Bf-109來的好。而特殊的集中式主冷卻器設計,使得飛燕的機身得以縮小,全機輕盈靈巧,翼負荷也比Bf-109來的低,因此靈活度比Bf-109來的好

        由於當時日本透過潛艇從德國得到800門的毛瑟廠MG151 20mm機砲,這些機砲採用電力裝填,跟以往採用壓縮空氣裝填的日本機砲相比,雖然性能較好,但是由於使用習慣的問題,這批機砲常常發生卡彈的問題,就算如此,800門的MG151還是裝載在飛燕的初期量產機型上。這些初期生產的一型機於1943年4月開始活躍在新幾內亞的戰場上,時常和麥克阿瑟將軍手上的P-38、P-40等戰鬥機大打出手,不過由於戰機本身仍有許多問題,常常出現戰機無法出擊的狀況,複雜的液冷發動機使得維修和後勤發生了很大的問題,漏水的問題也一直沒辦法解決,因此飛燕的性能雖好,但前線的使用風評和海軍的彗星一二型相同,受到了很多批評

        到了1944年時,由於盟軍戰機的性能普遍增強,因此新出現的飛燕二型換用了馬力更大的國產DB603發動機─"Ha-140",主翼面積也增大以提升格鬥能力,至於座艙罩則再次的壓低以減少風阻,結果二型的大型主翼和低矮的座艙罩,反而引起視野不良的問題,因此到二型甲時又換回原本一型的設計,以致二型僅製造374架,至於另外275架已建造完成而沒有發動機的機身,則在1945年時換上三菱的"Ha-112"2型空冷式引擎後,被陸軍改稱為五式戰鬥機,型號為Ki-100。五式戰是日本大戰後期的優秀戰機之一,並在沖繩之戰中一舉擊落14架美軍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而自身未受損失,可惜性能優秀的飛燕二型後續機型和Ki-100出現的實在太晚,這時美軍不僅有大量性能優秀的P-51D爲B-29護航,而且海軍的戰機不時的轟炸著日本的沿海地帶,因此雖然他們的戰功彪炳,卻沒能抵擋下盟軍的攻勢。目前唯一一架完好的飛燕為飛燕二型改,現在保存在鹿兒島知覽特攻平和會館展示中,塗裝為244戰隊

型號 一型丁 二型乙 Ki-100
翼展 12m 12m 12m
8.94m 9.16m 8.82m
3.7m 3.7m 3.7m
2630kg 2855kg 2525kg
發動機 1具川崎"Ha-40"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175hp) 1具川崎"Ha-140"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450hp) 1具三菱"Ha-112"2型星型複列14缸空冷發動機(1500hp)
續航力 1800km 1600km 2000km
實用昇限 10000m 11000m 11500m
最高時速 560km 610km 590km
武裝

機鼻7.7mm機槍2挺

兩翼30mm機砲各1門

兩翼250kg炸彈或40加侖副油箱掛架各1個

兩翼Ho-5 20mm機砲各2門

兩翼250kg炸彈或40加侖副油箱掛架各1個

 

機首12.7mm機槍2挺

兩翼Ho-5 20mm機砲各兩門

兩翼250kg炸彈或40加侖副油箱掛架各1個

乘員 1名 1名 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