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雷霆式
P-47雷霆式(共和)
1940年,共和飛機公司的總設計師亞歷山大•卡特維利(Alexander•Kartveli)一舉撤銷了當時共和公司幾乎所有的戰機製造計劃,並全力發展一種新式的大型戰機以擔任P-35的後繼機。剛開始設計的P-47A裝有液冷式的亞力生發動機,不過後來決定換裝具有廢氣渦輪增壓器的R-2800雙胡蜂發動機以提高戰機的性能。這種做法顯然是預先為了對應日後陸航隊有可能對高性能戰機所訂的高標準,在一連串的試驗後終於開發出日後赫赫有名的P-47
爲了提升戰機的性能,P-47將巨大的發動機所使用的廢氣渦輪增壓器裝置在機身的下方,因而排氣管只得向後延伸到橢圓型機翼的下緣。其所採用的寇蒂斯電機C542S型四葉螺槳,由於旋轉直徑達到12英呎,預定的起落架使得機身難以達到適當的離地高度,因此只好將機首向上抬高,座艙則向後移到機身的中央位置,不過這卻導致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龐大而高舉的機頭擋住了飛行員的前方視野,因此P-47在起降時必須開啟座艙罩不斷的蛇行前進以使飛行員能夠看清跑道;起落架雖屬於向內回收式,但機翼內仍留有可裝備8挺12.7mm機槍的空間,強大的發動機加上裝備渦輪增壓器,使得P-47可以在大負載下做高空高速的長距離飛行,飛行性能幾乎能用暴力兩字形容。另外由於P-47必須做高高度飛行,因此座艙內設有利用發動機廢氣加熱的空調,不過這項優點卻使在低緯度地區停在停機坪的P-47的座艙成為了灼熱地獄
在解決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後,首批P-47B型機終於在1942年上線生產,至1943年初已有兩支戰機大隊配屬這款巨型戰機,並對駐守英國的第8陸航隊的B-17和B-24執行護航的任務。當這些戰機開始使用可拋棄式副油箱而擁有直達目標區的實力之後,憑著機身上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結構,讓P-47搖身一變成為一架恐怖的對地攻擊機,大戰末期P-47攜帶火箭或炸彈的對地攻擊,對德軍的地面部隊造成嚴重的威脅,對德軍裝甲部隊而言,P-47是除了蘇軍的Il-2和英軍的颱風式外最大的威脅。另外轉戰太平洋戰場的P-47,由於靠著強大的火力和防護力,加上渦輪增壓器所提供的高速與高高度飛行能力,身為海軍主力的零戰或陸軍主力的隼對P-47根本拿他沒輒,而對地攻擊的部分也大大消耗了日軍本來就已經稀少的地面部隊,並使其被迫採取守勢。輕量級的M型機也在1944年出廠,不過由於時機稍嫌過晚,已錯失擔任海峽上空的V-1截擊任務,不過在對付德軍的Me-262或Ar-234等噴射機仍有一定的成績。長程的N型機也幾乎同時出現於太平洋戰場擔任攻擊任務
由於P-47的機身較其他種戰機來的肥短,水罐(Jug)的外號不脛而走。中華民國空軍也曾經在戰後使用N型機進行大陸沿海的偵查和攻擊集結船隊的任務,15660架的產量使P-47位居美國戰機產量的第一位,其中D型機的12602架,為世界軍機單一機型生產量第一位
型號 | D型 | M型 | N型 | |
翼展 | 12.4m | 12.4m | 12.4m | |
長 | 11.03m | 11.03m | 11.03m | |
高 | 4.3m | 4.4m | 4.4m | |
最大離陸重量 | 8800kg | 6674kg | 9616kg | |
發動機 | 1具普惠R-2800-59型雙胡蜂空冷複列星型18缸發動機(2300hp) | 1具普惠R-2800-57型雙胡蜂空冷複列星型18缸發動機(2800hp) | 1具普惠R-2800-57型雙胡蜂空冷複列星型18缸發動機(2800hp) | |
最大時速 | 690km | 752km | 751km | |
實用昇限 | 13000m | 13000m | 13000m | |
續航力 | 1600km | 3060km | 3800km | |
武裝 | 兩翼柯特白朗寧M2 12.5mm機槍8挺 兩翼下可外掛副油箱、炸彈或火箭彈之多用途掛架3至5組 機腹中線可掛載腹油箱或500Kg炸彈多用途掛架1組 |
兩翼柯特白朗寧M2 12.5mm機槍6挺
兩翼下可外掛副油箱或炸彈之多用途掛架1組 機腹中線可掛載腹油箱或500Kg炸彈多用途掛架1組 |
兩翼柯特白朗寧M2 12.5mm機槍8挺 兩翼下可外掛副油箱、炸彈或火箭彈之多用途掛架3至5組 機腹中線可掛載腹油箱或500Kg炸彈多用途掛架1組 |
|
乘員 | 1名 | 1名 | 1名 | |
1.M型機和N型機也使用普惠R-2800-77型雙胡蜂空冷複列星型18缸發動機(2800hp) 2.上述續航力資料,D型機為未使用可拋棄式副油箱,M型和N型則為已掛載副油箱 3.不知道爲什麼,P-47極易被誤認成德軍福克•烏爾夫廠的Fw-190戰機,所以許多P-47在尾翼和發動機罩上漆上鮮明的色帶以供辨識 4.未採用氣泡式座艙的P-47早期機型被通稱為"尖背"(Razorback) |